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7 lines (24 loc) · 9.4 KB

altar-sutra-wdf-finish.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7 lines (24 loc) · 9.4 KB

结语

我们的课也到此。刚才杨老师说。有没有互动的需要?老师给我们总结。

学生问:禅宗到底什么是

德峰先生答:禅这个汉字本来是禅,禅让的禅,尧舜都是禅让王位,但是后来拿这个字来翻译dhyana,dhyana就是梵文。所以一一开始两个字叫禅那,后来觉得一个字可以的。dhyana这个梵语的意思就是静虑修禅也叫思维修。但这个思维不是我们今天汉语当中思维的意思,汉语当中这个单词思维表示逻辑的思考,在范畴和概念当中是思维,思维本不是指概念,不是头脑,是

因为中国人翻译佛经,汉语当中多了一大堆本来根本没有的词,其中有一个词就是思维,还有意识。

第六识译成意识,汉语当中有一个词叫意识。真理境界缘分都是翻译佛经才出现在汉语当中的词,包括思维。所以梵文单词dhyana,表示思维修,思维修的时候就静虑。把种种的都静下来,这就变成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因此得名的。不是外在的修为。是我们的心灵的修为,所以就有禅。既然是思维修能达到超出语言,于是我们就经常说禅意,禅意很难用文字表达,倒是用艺术可以表现。比方说王维就是笃信禅宗,这个画家也是诗人,唐朝的王维,摩诘。王摩诘,他的诗中有禅意,他的话中亦有禅意,这是一个禅宗的情况。

学生问:达摩的禅和惠能的禅有点不同,不同在哪里?

德峰先生答:有蛮大的不同。达摩确实还有许多外在的要求,包括他自己,你上午要讲他这个闭关了,他闭关9年的,在少林寺,他说反正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来求我。求的都是不懂的人,他也就算了,自己在闭关,就有点像守株待兔的样子。那么他在那里也讲做禅的功夫,都讲了。所以达摩这个禅宗就是直接的原本的从印度传过来,那么也讲究坐禅的方法,都讲究的。那么当时禅宗的最初的阶段以《楞严经》做它的基础。到了弘忍法师那里?变了。抓住这个无相,我们禅修就是要达到无相。这是最根本的。而《金刚经》的主题就是无相

所以弘忍法师就跟大家讲了,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最要紧的《金刚经》,读这部经就够了。到弘忍法师那里有变化,可以说弘忍法师跟惠能都是禅宗中国化的什么——奠基人。但是现在把禅宗奠基者这个地位给了惠能了,是因为弘忍法师那里关于禅宗教人开悟的方法并没有展现出来,到惠能那里展现出来了。所以后面一花开五叶,包括反问你,包括打你,包括做动作提示你,参禅的一来一去的必须的话,这些东西在坛经里面都初具规模,所以这样就视惠能为禅宗真正的奠基人。那么这里边在修禅方面惠能非常彻底的把打坐这件事情看成是绝对纯粹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不同了。

而且特别强调在家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时时的去发现自己妄念的根源,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别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打坐,还有一部分还是一如既往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不对了。统一起来。那么这就是惠能跟达摩的不同。对。达摩虽然跟惠能不同,但达摩确实是传心法的,开了个头,所以他自己也知道叫一花开五叶。你看他跟慧可的一翻对话就是抓住心的方法,就安心,这就是对的。

然后具体的怎么能中国化,这就是靠惠能的。惠能是在中国文化世界中长大,中国的社会环境里面,儒家的道家的他都知道,都是听人家说了,听人家说就是在文化里边的,所以他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其实已经把佛教修行跟儒家和道家的境界什么?结合,这叫中国化。达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毕竟是印度的嘛。

学生问:王老师我来问一个我困惑的问题,因为即使我们的课程是把坛经智慧和阳明心学放在一起,在上面,在这一段课程里面,老师也多次讲到阳明是儒家中的惠能,证明阳明心学从佛家的智慧里面吸取了很多的营养,可是我们到《传习录》了以后,发现了阳明先生对佛老学说批评还是蛮很多的,这个给我造成一些困惑。

德峰先生答:这个问题非常好。在黄子路里,《传习录》里面有一个叫黄子路。他就跟黄子路讲的,他说,佛家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因世人都这么说,佛家是不着相的,他说其实着了相,说我们儒家是很着相的,其实不着相,他可能说道理了。佛家怕福祉累,逃了福祉,怕君臣累,逃了君臣。你出家门,出家门就不承担对家族的责任了。父子关系多累啊,逃了吧?君臣关系多累啊,你要担当天下,逃了。佛家怕夫妇累,夫妻关系也很累的。逃了,为什么要逃呢?着了相,逃就说明他们着相,吾儒不着相,父子还它一个仁,仁爱的仁,君臣还它一个义,夫妇还它一个别,就是两个人的合作嘛,妻子有妻子的活要干,丈夫有丈夫的活儿要干。这叫分别,分别然后才合作的。这个别就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在这世界上总有几种关系逃不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叫五伦,佛家统统要逃,逃就说明你着相。我们不逃。也没着相,为什么?不是一定要区分一个君与臣的区分,君臣关系还它一个本来的价值,叫义,父子关系还他本来的价值,叫仁,夫妇关系还他一个本来的价值,叫别,并没有着相。

那么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因为阳明曾经出入于佛老之间,他进入佛家的学说也深受启发,所以才会有这个说法,就我的说法。我相信这话没有错,就是儒家中的惠能,但是他这个批评指向惠能肯定不会的。为什么?惠能就主张大多数的在家修行,不是到处鼓励人家出家的。你们都在家修行嘛。强调人生无处不是道场,这些都表明王阳明对佛家的批评是对一般的世人的佛家观念的批评,其实不是对惠能的批评。

惠能的在家修行的10个要点,有好多要点都是儒家的精神,你在上要报父母之恩,不能不报的,上下相怜,兄弟之间要友爱要相怜,这都是说的儒家的原则,所以这就是我们要看的问题,就是说实际上佛家和儒家目标不一样,达到的境界都很高。

特别是因为佛家启发儒家,让儒家的境界往上走一走,才有心学的,但是差别就在于目标。你学佛修佛目标就是涅槃,解脱生死。你儒家就是天下关怀,目标不一样,所以完成了一个转变。就从禅宗到宋明新儒学完成一个什么转变?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说禅宗终于达到什么境界?担水砍案,无非妙道,然后儒家不免接下去一句,事君事父,亦是妙道。这就转了一下,上乘禅宗,然后又回归儒家的目标,儒家的境界,天下关怀。从家族的关怀到天下的关怀都不能推却。事父就是家族的关怀。事君就是天下的关怀,他也是妙道。你佛家不可能讲事君事父的,因为你就出家,做一件事情,修行,达到涅槃,叫了生死。但儒家的目标是与天下同在,所以这叫天下关怀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清楚了,王阳明是不免要批评佛家的,这是免不了的事情。否则他也就在佛家的目标里面了,他要超越佛家的目标,所以要批评佛家着相的。所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学生问:自性并无一法可得,但自性又能含万法,这两个法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又有以出世的心态来做入世事情?这也同样是一个世,也就是说这两个法和这两个世,这两个世、这两个法有什么不同?

德峰先生答:一样的。这自性行本无一法可得,法,法就是事,事物。这个自性不是可以依靠什么东西的,它就是自本性。如一个太阳悬于虚空,不需要什么东西撑着他。我们在人世间最终要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的,本无一法可得。

那么还有一句话,自性能含万法,因为自性是能把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加以领会,他不会局限于某些事物上,不能领会另外一些事物,能含万法,就像太阳没东西撑着他,但他射出光芒来了是吧?阳光让万物毕现,这叫能含万法。

学生问: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本书叫《坛经》,因为其他的经都是佛祖所说的话,好像有不一样?

德峰先生答:对。就是我们中国人把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翻译佛经,后来有了这本《坛经》之后,它就称为经了,就表明什么?中国的修行者都公认了,公认是惠能所说的跟释迦摩尼所说的没什么差别。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说的佛法便被抬高到经的地位,所以称它为,如果不是经,它只能叫,经论经论嘛,抬得非常高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坛经》的话,禅宗不可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惠能之后禅宗开始发扬光大。到什么程度?各地的寺庙纷纷成了禅宗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