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4\275\223\344\274\232.md" "b/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4\275\223\344\274\232.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a56300c4 --- /dev/null +++ "b/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4\275\223\344\274\232.md" @@ -0,0 +1,260 @@ ++++ +title = "登陆加拿大一年后的体会" +date = 2024-02-25T19:46:00-08:00 +lastmod = 2024-02-25T20:40:16-08:00 +tags = ["canada", "life", "summary"] +categories = ["canada", "life", "summary"] +draft = false +toc = true ++++ + +## 1 前言 {#前言} + +不知不觉,落地加拿大已经快一年,套用句老话,真的是光阴似箭。
+ +想来蜜月期已过,可以去掉刚落地时【兴奋】和【新奇】的滤镜,从道听途说,到雾里看花,再分享自己在加拿大的亲身经历
+ +本文算是[《那些年走过的路,从广州到温哥华》](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F%99%E4%BA%9B%E5%B9%B4%E8%B5%B0%E8%BF%87%E7%9A%84%E8%B7%AF_%E4%BB%8E%E5%B9%BF%E5%B7%9E%E5%88%B0%E6%B8%A9%E5%93%A5%E5%8D%8E/)和[《温哥华的初体验》](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5%8A%A0%E6%8B%BF%E5%A4%A7%E4%B9%8B%E5%88%9D%E4%BD%93%E9%AA%8C/)的后续。
+ + +## 2 Work Life Balance {#work-life-balance} + +自我工作以来,基本就是在体验995的工作节奏,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如果我能每天5点下班,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 +我会有接近6-7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我会把这些时间用来干什么呢?
+ +当我不曾拥有时,我总是在不断地想象。
+ +但当我真的可以5点,甚至4点多下班的时候,我并没有我自己想象的那般激动,欣喜若狂,而是当作理所当然,很平淡地接受。
+ +毕竟我所在的BC省,法定工作时间都只是7.5个小时,我朝九晚五,甚至有点高于本地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在北美著名的【血汗工厂】打工,需要Oncall,甚至比本地公司还要卷,所以我开始觉得朝九晚五工作时间有点长。
+ +****人阿,就是贪婪,总是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 +我5点下班之后,我可以【奢侈】地花一个小时去做晚餐,然后吃完晚餐和舍友一起看个把小时的电视,一边撸着猫一边吐槽今天的工作内容;或者在天气放晴的时候,和舍友在附近的公园饭后溜圈,再考虑下明天要学习哪个视频,做点什么新菜。
+ +饭后到睡前的时间,花一到两小时,学习一下新的技术,Swift或者Ruby on Rails,或者读读新书,又或者和家人亲友视频聊个天,互诉衷肠。
+ +****原来那些失去的,用于加班的时间,重新获得后,也只是把它还给生活本身。****
+ + +## 3 英语 {#英语} + +未落地加拿大时,最最忧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英语不过关,无法正常地与人沟通交流,也无法正常工作。
+ +毕竟我此前没有考过雅思,也没有在纯英文的环境中生活过,不知道自己英语水平如何。
+ +落地之后,强迫自己开口对话,虽然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和【执笔忘字】的情况,但终究是敢开口说话了,
+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词不标准的发音,但是快速纠错之后,情况就慢慢在好转,脸皮厚一些就好了。
+ +后来还花了两周时间准备了雅思考试,顺便测试下自己的英语能力,然后考了个7分,好像还行。
+ +刚开始产品经理们开会,他们都是美国人,是真能扯,语速也真的快,好像高中时候的英语听力一样,只看到两个人不停地在张嘴说话,大脑一片空白。
+ +到后面熟悉公司的黑话之后,情况也在慢慢变好,也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了,的确也是在扯。
+ +从以前非常紧张与同事1:1开会,当现在已经能主动和同事拉会1:1,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 +说到底,外语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秘技,也只是种用进废退技能而已。
+ + +## 4 惊喜 {#惊喜} +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来时不逢春。
+ +想来入行前,都是听说互联网公司的各种红利,但是当然真正来到这个行业时,才发现自己啥红利都没有吃上,来了都是当人矿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碰上各种【奇遇】。
+ +想我22年中面试的时候,那时还在北美【大放水】,通货膨胀的期间,各种大包满天飞,我却因为 international hire的原因,只赶上个low ball 包,因为我此前已经遇过很多次,已经可以泰然处之。
+ +但是到23年初,受美国加息降通涨的影响,Meta和Twitter开了个坏头,北美的互联网都开始裁员,我司也不例外,不仅是裁员,连发出去的Offer开始撤回或者延期,然后我的Offer 也被影响了,原来面的组岗位被取消了。
+ +我当时的心情不算是五雷轰顶,也算得上是晴天霹雳。
+ +还好找到新的组接收,然后岗位被搬到另外一个新组,无论如何,先干着吧,不至于还没入职就失业,起码干的事情是新的,一切都是从0开始。
+ + +## 5 什么TM的叫惊喜 {#什么tm的叫惊喜} + +在新组,我是组里的第一个SDE(软件工程师),之前的两位组员都是DE(数据工程师),manager也是刚升任成经理的,甚至我入职时,他的 title都还没有变成 manager。
+ +马上我发现,组里是新人,新组,老代码,人是新的,但是代码却是历史代码,我们需要去维护这些历史代码,但是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逻辑为什么要这么写?
+ +紧接着,我发现,代码主体都是SQL,项目的逻辑隐藏在数以万行计的SQL代码中,因为SQL的抽象程度高,就更难以理解业务逻辑了。
+ +4月底,在我入职不到3周,我就被安排成为一个新项目的 owner,然后被告知要在半年后的 Re:Invent发布,当时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 Re:Invent.
+ +后来才被告知,Re:Invent之于我司,犹如【WWDC】之于Apple,【微信公开课】之于微信,都是用来发布新产品的全球大会。
+ +我当时心想,老板还真的看得起我嘛。
+ +本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自嘲心理,我就这样接手了这个项目,成为了Owner。
+ +和我的直属manager,总监以及产品沟通之后发现,他们似乎只要求要做这样一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是什么,
+应该怎么做,都是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有文档。
+ +在我的认知中,一个项目从提出到上线的完整生命周期应该包括以下的部分:
+ +1. 某位领导或者产品经理提出新产品的想法
+2. 完善 use case, 细化想法
+3. 产品的各个利益方(stakeholders),或者叫涉众达成共识,领导层面获批
+4. 产品出需求文档,明确要做什么,具体的业务规则是什么
+5. 技术评估需求可行性
+6. 技术出设计文档
+7. 技术根据设计方案给出排期
+8. 技术开发需求,自测,内部上线
+9. 产品及涉众验收产品
+10. 内测及公测上线
+ +然而,我现在拿到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需求概念和上线的日期,没有详细的需求文档,口头描述了大概要做什么。
+ +我只能不停地追着产品经理和manager问他们我要做什么,能否先给我个需求文档,对于需求文档,产品经理也不会直说没有,
+只是会说解释一通后,让你意会到没有,我只能当练习英语听力。
+ +最后我被告知,先把senior data engineer写的一大段SQL转成服务代码,把End-to-End的结果跑出来再说。
+ +我就不懂,既然SQL都能跑了,还要我写个服务来跑SQL呢?
+ +咨询了一番,我还是没得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是按照这段SQL来写设计文档,并根据设计方案开发服务。
+ +心里第一次浮起疑问:【贵司的做事方式就是这样的么?它是怎么做到这种规模的?】
+ +7月初,美国转来了一位L6的 senior SDE还有一位L5的SDE也加入到项目里面,以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 +加入后不久,这两位工程师也问起了需求文档的事,得到的回复也是言不及没有需求文档,意含没有需求文档。
+ +没有需求文档实在是没法干活,最后是我们三个技术开发溱一起,每个人把自己对需求的理解一人一句写下来,也算是人生新经历了。
+ +7月底,服务End-to-End 跑通,将结果呈给总监与产品经理,然后总监和产品经理反馈这不是他们要的,要求修改需求。
+ +8月,根据修改后的需求重新设计服务,分成三个模块,三个工程师每人负责一个模块。
+总监和产品经理再修改需求,并要求开发进行建模,但是新需求的模型不具备可行性,产品经理无法给出具体的业务规则,最后开发无法建模,导致新需求被搁置。
+ +9月,主力产品经理突然宣布离职,此时离Re:Invent 不到两个月。
+ +10月初,开发按照变更后的需求完成服务开发,然后发现服务使用的源数据全部是脏数据,服务结果不可用,团队已有使用该数据源的服务也是错的,开发紧急调研,再切换到新数据源。
+ +11月初,所有服务组件万事具备,只待Re:Invent东风,然后被产品经理告知,我们的项目不能发布,因为没有在领导层面获得批准。
+ +所以让开发紧赶慢赶,干了半年的大项目,连审批都还没有通过。
+ +--- + +开发项目期间不停地浮起疑问,【按照这种做事方式,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这种规模的?】
+ +但做人不能半途而废,过河抽桥,所以即使心中百般疑问和不解,我依旧是尽心尽力把这个项目做完。
+ +在做完这个项目之后,我就谋求转组了,这样的做事方式着实不是我的风格,我主观认为也非长久之计。
+ +--- + +1月,GM(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离职。
+ +2月,总监也离开了这个部门。
+ + +## 6 裁员阴云 {#裁员阴云} + +自从2022年起,中美的互联网行业都笼罩在裁员的阴云之下,只是两者背后的原因各种不同。
+ +朋友们在我登陆加拿大之后也和跟我吐槽国内环境变差,红利期已过,我只是个臭写代码的,也分析不出其背后的原因。
+ +但是我知道的,大洋彼岸的北美大厂也在持续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Google等大厂,
+在人们2024年不要再有裁员的期待中,1月Google就以裁员来开年,真是【合家富贵】。
+ +疫情时期的【大放水】,导致大厂们都用大包疯狂扩张,为了抑制通胀而采取的加息措施让企业们紧缩信贷,
+压减成本,而人力成本在互联网大厂中可谓是占大头,然后在Meta和Twitter的带头下,开始挥刀裁员。
+ +开始时,各大厂裁起员来还有些扭捏,裁完人公司高层还会写信安慰员工,说就裁这一波,高层还会出来道歉背锅。
+ +然而裁到现在,已经变得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像Google这种,
+都宣布2024年会持续裁员,还有其他大厂,就没有正式宣布裁员和什么时候结束裁员,就这么裁着。
+ +毕竟在缺乏增长点情况下,裁员能缩减开支,让财报好看。
+ +至于打工人们的看法,从来就不会有人在乎的。
+ +所以「工作」也回归到它本身的意义上,这也只是份工作而已,It's just a job,不要赋予工作过多的意义。
+ +「得益于」裁员,我现在对工作的看法已经很佛系了,以前那种拼命卷,想拿到好绩效证明自己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了,也难怪朋友会说我现在心态变好了。
+ + +## 7 万税之国 {#万税之国} + +虽然在来加拿大之前听说过加拿大的税非常高和多,但是只有从我的钱包把钱拿走,才能切实体会到什么叫【万税之国】。
+ +除了薪资收入30+%的个人所得税外,还有日常消费12%的消费税,15%的酒税,
+以及超过50%的资本所得税(比如银行存款利息,基金,股票收益等等),各种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税种。
+ +虽然知道【死亡和缴税无可避免】,但是死亡是一次性的,缴税却是持续性的。
+ +更何况,交税后的许多社会福利却是和收入挂钩的,你的收入越低,能享受到的福利就越多,而富人又有非常多的避税手段。
+ +像 daycare, 牛奶金,低保这些,都是和每个人的收入挂钩,低就有,高就没有。
+ +所以说下来,而低收入者可以少交税,却问政府要钱要福利;富人又可以避税,只有老实打工的中产是被收割的,福利又少。
+ +难怪人们总说,加拿大适合躺平吃福利,不适合来挣钱,带资来加拿大的可以靠吃政府福利过得非常滋润。
+ + +## 8 医疗 {#医疗} +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是吃全民大锅饭,免费医疗。
+ +免费的饭一般都不会很好吃,也不会很容易吃到。
+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我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过,但是舍友有过几次的问诊纪录,原来抽个血化验排队等个两-三个小时着实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
+ + +## 9 此处并非天堂 {#此处并非天堂} + +世界上不存在天堂,所以如果抱着前往天堂的愿景来加拿大,难免会失望,加拿大也有自身的问题。
+ +疫情期间为了保消费实行的【大放水】政策导致持续的高通涨,
+高企的物价,为了抑制通涨而实行的加息政策而导致高企的利率,7-8%的房贷车贷利率。
+ +飙升的房价,虽然待过深圳的我觉得温哥华房价还赶不上深圳,
+但是对比温哥华本地的中位数收入,温哥华的房价已经远远高于居民的中位数收入,一般人都负担不起了。
+ +以房租举例,我现在与舍友合租,房租以人民币计价,大概是我之前在深圳的四倍。
+ +增加的移民人口与减少的工作机会,各种【苛捐杂税】让带资过来的移民和本地的金主都不需要创办企业,
+资本没法流动起来,自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以及激进的难民接收政策,就进一步加剧【僧多粥少】的问题。
+ +而加息导致的企业的信贷紧缩,也抑制企业扩张,甚至导致企业缩减规模,进行裁员,又推进了失业的严重程度。
+ +而政府对失业人数增多的应对措施竟然是【头痛治脚】地增加失业保险的缴纳基数,而非想办法重启经济活力,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
+ +持续增多的各种税收与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也难怪认识的加拿大人都对现在的政府相当不满。
+ + +## 10 好山好水好寂寞 {#好山好水好寂寞} + +温哥华的自然风光的确很美,依山望海。
+ +经历过加拿大的冬天之后,我能理解为什么当地人在夏天都一股脑地出去玩,因为夏天不玩,冬天真的没得玩。
+ +温哥华的冬天,只有雪和雨,阴冷潮湿,早上八点半日出,下午3点半日落,日照时间也只有7-8个小时。
+ +冬天除了滑雪和滑冰外,基本没有太多其他种类的户外活动。
+ +而温哥华的夏天要到接近7月份才来临,那时候大家可以露营,划船,登山。
+ +很多店铺晚上6-7点就会关门,邮递员周末也不会送信,更不会有广州那种深夜大排档的盛况。
+ +可能是因为温哥华相对国内人少,各种活动和玩法也没有国内花,也难怪有人评价其为【好山好水好寂寞】
+ + +## 11 好脏好乱好热闹 {#好脏好乱好热闹} + +回到国内时的第一感受是,好多人,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多人。
+ +得益于国内相对廉价的人力以及世界工厂的地位,以致于国内相对加拿大拥有价格更便宜,品质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 +即使是深夜,到处也是人头攒动,可以很轻易地朋友玩通宵,到处都是人气和烟火气。
+ +所以总会有朋友问我,【后面你会回国么?】
+ +我只能说,未来的事无法计划,我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 +当初想要出来只是某些契机因缘际会的结果,未来的事谁也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
+ diff --git "a/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7\273\217\345\216\206.md" "b/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7\273\217\345\216\206.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f2c37a32 --- /dev/null +++ "b/content/zh/post/2024/\347\231\273\351\231\206\345\212\240\346\213\277\345\244\247\344\270\200\345\271\264\347\232\204\347\273\217\345\216\206.md" @@ -0,0 +1,262 @@ ++++ +title = "登陆加拿大一年后的体会" +date = 2024-02-25T19:46:00-08:00 +lastmod = 2024-02-25T20:16:24-08:00 +tags = ["canada", "life", "summary"] +categories = ["canada", "life", "summary"] +draft = false +toc = true ++++ + +## 1 前言 {#前言} + +不知不觉,落地加拿大已经快一年,套用句老话,真的是光阴似箭。
+ +想来蜜月期已过,可以去掉刚落地时【兴奋】和【新奇】的滤镜,从道听途说,到雾里看花,再分享自己在加拿大的亲身经历
+ +本文算是[《那些年,从广州到温哥华》](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F%99%E4%BA%9B%E5%B9%B4%E8%B5%B0%E8%BF%87%E7%9A%84%E8%B7%AF_%E4%BB%8E%E5%B9%BF%E5%B7%9E%E5%88%B0%E6%B8%A9%E5%93%A5%E5%8D%8E/)和[《温哥华的初体验》](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5%8A%A0%E6%8B%BF%E5%A4%A7%E4%B9%8B%E5%88%9D%E4%BD%93%E9%AA%8C/)的后续。
+ + +## 2 Work Life Balance {#work-life-balance} + +自我工作以来,基本就是在体验995的工作节奏,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如果我能每天5点下班,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 +我会有接近6-7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我会把这些时间用来干什么呢?
+ +当我不曾拥有时,我总是在不断地想象。
+ +但当我真的可以5点,甚至4点多下班的时候,我并没有我自己想象的那般激动,欣喜若狂,而是当作理所当然,很平淡地接受。
+ +毕竟我所在的BC省,法定工作时间都只是7.5个小时,我朝九晚五,甚至有点高于本地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在北美著名的【血汗工厂】打工,需要Oncall,甚至比本地公司还要卷,所以我开始觉得朝九晚五工作时间有点长。
+ +****人阿,就是贪婪,总是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 +我5点下班之后,我可以【奢侈】地花一个小时去做晚餐,然后吃完晚餐和舍友一起看个把小时的电视,一边撸着猫一边吐槽今天的工作内容;或者在天气放晴的时候,和舍友在附近的公园饭后溜圈,再考虑下明天要学习哪个视频,做点什么新菜。
+ +饭后到睡前的时间,花一到两小时,学习一下新的技术,Swift或者Ruby on Rails,或者读读新书,又或者和家人亲友视频聊个天,互诉衷肠。
+ +****原来那些失去的,用于加班的时间,重新获得后,也只是把它还给生活本身。****
+ + +## 3 英语 {#英语} + +未落地加拿大时,最最忧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英语不过关,无法正常地与人沟通交流,也无法正常工作。
+ +毕竟我此前没有考过雅思,也没有在纯英文的环境中生活过,不知道自己英语水平如何。
+ +落地之后,强迫自己开口对话,虽然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和【执笔忘字】的情况,但终究是敢开口说话了,
+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词不标准的发音,但是快速纠错之后,情况就慢慢在好转,脸皮厚一些就好了。
+ +后来还花了两周时间准备了雅思考试,顺便测试下自己的英语能力,然后考了个7分,好像还行。
+ +刚开始产品经理们开会,他们都是美国人,是真能扯,语速也真的快,好像高中时候的英语听力一样,只看到两个人不停地在张嘴说话,大脑一片空白。
+ +到后面熟悉公司的黑话之后,情况也在慢慢变好,也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了,的确也是在扯。
+ +从以前非常紧张与同事1:1开会,当现在已经能主动和同事拉会1:1,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 +说到底,外语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秘技,也只是种用进废退技能而已。
+ + +## 4 惊喜 {#惊喜} +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来时不逢春。
+ +想来入行前,都是听说互联网公司的各种红利,但是当然真正来到这个行业时,才发现自己啥红利都没有吃上,来了都是当人矿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碰上各种【奇遇】。
+ +想我22年中面试的时候,那时还在北美【大放水】,通货膨胀的期间,各种大包满天飞,我却因为 international hire的原因,只赶上个low ball 包,因为我此前已经遇过很多次,已经可以泰然处之。
+ +但是到23年初,受美国加息降通涨的影响,Meta和Twitter开了个坏头,北美的互联网都开始裁员,AWS也不例外,不仅是裁员,连发出去的Offer开始撤回或者延期,然后我的Offer 也被影响了,原来面的组岗位被取消了。
+ +我当时的心情不算是五雷轰顶,也算得上是晴天霹雳。
+ +还好找到新的组接收,然后岗位被搬到另外一个新组,无论如何,先干着吧,不至于还没入职就失业,起码干的事情是新的,一切都是从0开始。
+ + +## 5 什么TM的叫惊喜 {#什么tm的叫惊喜} + +在新组,我是组里的第一个SDE(软件工程师),之前的两位组员都是DE(数据工程师),manager也是刚升任成经理的,甚至我入职时,他的 title都还没有变成 manager。
+ +马上我发现,组里是新人,新组,老代码,人是新的,但是代码却是历史代码,我们需要去维护这些历史代码,但是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逻辑为什么要这么写?
+ +紧接着,我发现,代码主体都是SQL,项目的逻辑隐藏在数以万行计的SQL代码中,因为SQL的抽象程度高,就更难以理解业务逻辑了。
+ +4月底,在我入职不到3周,我就被安排成为一个新项目的 owner,然后被告知要在半年后的 Re:Invent发布,当时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 Re:Invent.
+ +后来才被告知,Re:Invent之于我司,犹如【WWDC】之于Apple,【微信公开课】之于微信,都是用来发布新产品的全球大会。
+ +我当时心想,老板还真的看得起我嘛。
+ +本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自嘲心理,我就这样接手了这个项目,成为了Owner。
+ +和我的直属manager,总监以及产品沟通之后发现,他们似乎只要求要做这样一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是什么,
+应该怎么做,都是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有文档。
+ +在我的认知中,一个项目从提出到上线的完整生命周期应该包括以下的部分:
+ +1. 某位领导或者产品经理提出新产品的想法
+2. 完善 use case, 细化想法
+3. 产品的各个利益方(stakeholders),或者叫涉众达成共识,领导层面获批
+4. 产品出需求文档,明确要做什么,具体的业务规则是什么
+5. 技术评估需求可行性
+6. 技术出设计文档
+7. 技术根据设计方案给出排期
+8. 技术开发需求,自测,内部上线
+9. 产品及涉众验收产品
+10. 内测及公测上线
+ +然而,我现在拿到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需求概念和上线的日期,没有详细的需求文档,口头描述了大概要做什么。
+ +我只能不停地追着产品经理和manager问他们我要做什么,能否先给我个需求文档,对于需求文档,产品经理也不会直说没有,
+只是会说解释一通后,让你意会到没有,我只能当练习英语听力。
+ +最后我被告知,先把senior data engineer写的一大段SQL转成服务代码,把End-to-End的结果跑出来再说。
+ +我就不懂,既然SQL都能跑了,还要我写个服务来跑SQL呢?
+ +咨询了一番,我还是没得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是按照这段SQL来写设计文档,并根据设计方案开发服务。
+ +心里第一次浮起疑问:【贵司的做事方式就是这样的么?它是怎么做到这种规模的?】
+ +7月初,美国转来了一位L6的 senior SDE还有一位L5的SDE也加入到项目里面,以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 +加入后不久,这两位工程师也问起了需求文档的事,得到的回复也是言不及没有需求文档,意含没有需求文档。
+ +没有需求文档实在是没法干活,最后是我们三个技术开发溱一起,每个人把自己对需求的理解一人一句写下来,也算是人生新经历了。
+ +7月底,服务End-to-End 跑通,将结果呈给总监与产品经理,然后总监和产品经理反馈这不是他们要的,要求修改需求。
+ +8月,根据修改后的需求重新设计服务,分成三个模块,三个工程师每人负责一个模块。
+总监和产品经理再修改需求,并要求开发进行建模,但是新需求的模型不具备可行性,产品经理无法给出具体的业务规则,最后开发无法建模,导致新需求被搁置。
+ +9月,主力产品经理突然宣布离职,此时离Re:Invent 不到两个月。
+ +10月初,开发按照变更后的需求完成服务开发,然后发现服务使用的源数据全部是脏数据,服务结果不可用,团队已有使用该数据源的服务也是错的,开发紧急调研,再切换到新数据源。
+ +11月初,所有服务组件万事具备,只待Re:Invent东风,然后被产品经理告知,我们的项目不能发布,因为没有在领导层面获得批准。
+ +所以让开发紧赶慢赶,干了半年的大项目,连审批都还没有通过。
+ +--- + +开发项目期间不停地浮起疑问,【按照这种做事方式,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这种规模的?】
+ +但做人不能半途而废,过河抽桥,所以即使心中百般疑问和不解,我依旧是尽心尽力把这个项目做完。
+ +在做完这个项目之后,我就谋求转组了,这样的做事方式着实不是我的风格,我主观认为也非长久之计。
+ +--- + +1月,GM(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离职。
+ +2月,总监也离开了这个部门。
+ + +## 6 裁员阴云 {#裁员阴云} + +自从2022年起,中美的互联网行业都笼罩在裁员的阴云之下,只是两者背后的原因各种不同。
+ +朋友们在我登陆加拿大之后也和跟我吐槽国内环境变差,红利期已过,我只是个臭写代码的,也分析不出其背后的原因。
+ +但是我知道的,大洋彼岸的北美大厂也在持续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Google等大厂,
+在人们2024年不要再有裁员的期待中,1月Google就以裁员来开年,真是【合家富贵】。
+ +疫情时期的【大放水】,导致大厂们都用大包疯狂扩张,为了抑制通胀而采取的加息措施让企业们紧缩信贷,
+压减成本,而人力成本在互联网大厂中可谓是占大头,然后在Meta和Twitter的带头下,开始挥刀裁员。
+ +开始时,各大厂裁起员来还有些扭捏,裁完人公司高层还会写信安慰员工,说就裁这一波,高层还会出来道歉背锅。
+ +然而裁到现在,已经变得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像Google这种,
+都宣布2024年会持续裁员,还有其他大厂,就没有正式宣布裁员和什么时候结束裁员,就这么裁着。
+ +毕竟在缺乏增长点情况下,裁员能缩减开支,让财报好看。
+ +至于打工人们的看法,从来就不会有人在乎的。
+ +所以「工作」也回归到它本身的意义上,这也只是份工作而已,It's just a job. 今天不知明天事,你今晚努力加班,可能明天就被裁员了,不要赋予工作太多的意义。
+ +打工人只是打工赚钱而已,你资本家把员工当耗材,还想PUA员工卖命,着实是有点离谱。
+ +「得益于」裁员,我现在对工作的看法已经很佛系了,以前那种拼命卷,想拿到好绩效证明自己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了,也难怪朋友会说我现在心态变好了。
+ + +## 7 万税之国 {#万税之国} + +虽然在来加拿大之前听说过加拿大的税非常高和多,但是只有从我的钱包把钱拿走,才能切实体会到什么叫【万税之国】。
+ +除了薪资收入30+%的个人所得税外,还有日常消费12%的消费税,15%的酒税,
+以及超过50%的资本所得税(比如银行存款利息,基金,股票收益等等),各种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税种。
+ +虽然知道【死亡和缴税无可避免】,但是死亡是一次性的,缴税却是持续性的。
+ +更何况,交税后的许多社会福利却是和收入挂钩的,你的收入越低,能享受到的福利就越多,而富人又有非常多的避税手段。
+ +像 daycare, 牛奶金,低保这些,都是和每个人的收入挂钩,低就有,高就没有。
+ +所以说下来,而低收入者可以少交税,却问政府要钱要福利;富人又可以避税,只有老实打工的中产是被收割的,福利又少。
+ +难怪人们总说,加拿大适合躺平吃福利,不适合来挣钱,带资来加拿大的可以靠吃政府福利过得非常滋润。
+ + +## 8 医疗 {#医疗} +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是吃全民大锅饭,免费医疗。
+ +免费的饭一般都不会很好吃,也不会很容易吃到。
+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我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过,但是舍友有过几次的问诊纪录,原来抽个血化验排队等个两-三个小时着实是件很稀松平常的事。
+ + +## 9 此处并非天堂 {#此处并非天堂} + +世界上不存在天堂,所以如果抱着前往天堂的愿景来加拿大,难免会失望,加拿大也有自身的问题。
+ +疫情期间为了保消费实行的【大放水】政策导致持续的高通涨,
+高企的物价,为了抑制通涨而实行的加息政策而导致高企的利率,7-8%的房贷车贷利率。
+ +飙升的房价,虽然待过深圳的我觉得温哥华房价还赶不上深圳,
+但是对比温哥华本地的中位数收入,温哥华的房价已经远远高于居民的中位数收入,一般人都负担不起了。
+ +以房租举例,我现在与舍友合租,房租以人民币计价,大概是我之前在深圳的四倍。
+ +增加的移民人口与减少的工作机会,各种【苛捐杂税】让带资过来的移民和本地的金主都不需要创办企业,
+资本没法流动起来,自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以及激进的难民接收政策,就进一步加剧【僧多粥少】的问题。
+ +而加息导致的企业的信贷紧缩,也抑制企业扩张,甚至导致企业缩减规模,进行裁员,又推进了失业的严重程度。
+ +而政府对失业人数增多的应对措施竟然是【头痛治脚】地增加失业保险的缴纳基数,而非想办法重启经济活力,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
+ +持续增多的各种税收与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也难怪认识的加拿大人都对现在的政府相当不满。
+ + +## 10 好山好水好寂寞 {#好山好水好寂寞} + +温哥华的自然风光的确很美,依山望海。
+ +经历过加拿大的冬天之后,我能理解为什么当地人在夏天都一股脑地出去玩,因为夏天不玩,冬天真的没得玩。
+ +温哥华的冬天,只有雪和雨,阴冷潮湿,早上八点半日出,下午3点半日落,日照时间也只有7-8个小时。
+ +冬天除了滑雪和滑冰外,基本没有太多其他种类的户外活动。
+ +而温哥华的夏天要到接近7月份才来临,那时候大家可以露营,划船,登山。
+ +很多店铺晚上6-7点就会关门,邮递员周末也不会送信,更不会有广州那种深夜大排档的盛况。
+ +可能是因为温哥华相对国内人少,各种活动和玩法也没有国内花,也难怪有人评价其为【好山好水好寂寞】
+ + +## 11 好脏好乱好热闹 {#好脏好乱好热闹} + +回到国内时的第一感受是,好多人,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多人。
+ +得益于国内相对廉价的人力以及世界工厂的地位,以致于国内相对加拿大拥有价格更便宜,品质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 +即使是深夜,到处也是人头攒动,可以很轻易地朋友玩通宵,到处都是人气和烟火气。
+ +所以总会有朋友问我,【后面你会回国么?】
+ +我只能说,未来的事无法计划,我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 +当初想要出来只是某些契机因缘际会的结果,未来的事谁也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
+ diff --git "a/content/zh/post/2024/\351\207\221\346\246\234\351\242\230\345\220\215\344\271\213\345\220\216.md" "b/content/zh/post/2024/\351\207\221\346\246\234\351\242\230\345\220\215\344\271\213\345\220\216.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0d4a52 --- /dev/null +++ "b/content/zh/post/2024/\351\207\221\346\246\234\351\242\230\345\220\215\344\271\213\345\220\216.md" @@ -0,0 +1,167 @@ ++++ +title = "金榜题名之后" +date = 2024-02-25T20:27:00-08:00 +lastmod = 2024-02-25T20:40:20-08:00 +tags = ["book", "life"] +categories = ["book", "life"] +draft = false +toc = true ++++ + +## 1 前言 {#前言} + +过年期间,趁着各种零碎的闲暇时间,将一本探究学生出身与毕业出路生涯前景的书看完,名为《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迷》。
+ +大约自科举取士以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就已成为中国社会妇孺皆知的常识,”读书改变命运“。
+ +古有《劝学诗》云:“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今有高悬在高中教室的励志标语:“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 +但是,进入好的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毕业时令人羡慕的工作呢?为什么社会出身劣势的学生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大学,却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劣势明显?
+ +对于寒窗苦读,从中国甘肃考入复旦大学的作者来说,她也有同样的疑问。
+ +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就将学生家庭背景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课题,并将研究生论文润色,扩展成书。
+ +在读别人的书时,我总会想起自己的事,好比用别人的料理方式,来烹饪自己的食材,看能煮出什么样的【佳肴】。
+ +虽然我未曾【金榜题名】,但也未妨我来分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 + +## 2 迷宫的游戏规则 {#迷宫的游戏规则} + +以前高中老师在我们向其抱怨各种学业压力和严苟的规章制度之后,总是会语重心长地解释一番,然后在对话的结尾补上一句,”上到大学你们就轻松啦“。
+ +不同于高中只有成绩的单一的显式考核标准,只有一个方向和出口,大学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布局的迷宫:并不存在一条”主干道“或者标准的走法,每一天的过法都有许多可能,每个人在路口处需要不断地做选择,每一条小路(社团,绩点,实习)都各有乾坤。
+ +而大学生作为玩家,需要在小路之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路线,一边在路途收集有价值的筹码(成绩,经历,奖项等)。
+ +当他们到达迷宫出口时,他们需要将口袋的筹码拿出来,用它们来兑换成下一个旅程的入场券。
+ +只是,对于不同社会出身的探索者来说,这个迷宫的神秘程度是不同的。有人对里面的布局相当了解,有人半知半解,而有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略知一二。
+ +尤其关键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当中的游戏规则,譬如迷宫的尽头究竟有哪几个出口,而每个出口处有用的筹码又有什么不同。
+ +而不同等级的大学,能提供的有价值的筹码数量和价值又是截然不同的。
+ +为了区分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驱动力下探索迷宫的玩家,作者将两者定义为:
+ +- 目标掌控模式: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
+- 直觉依赖模式:在陌生的大学场域中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
+ +家境优越的学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可以更早和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的游戏规则,进而策略性地计划大学生活;而寒门学子,因为眼界和自身经历的局限性,
+并不了解大学的规则,又会发现高中沉淀的学习方式在大学并不完全适用,难免陷入迷茫。
+ +优势阶层的父母基于对迷宫的洞悉,为孩子织就一张“安全网”,帮助孩子认清形势,定位自身,树立目标,顺利通关;而弱势学生则没有这张安全网,只得独自在这个陌生领域无助摸索前进,父母能提供的建议越来越少,往哪走全靠自己或对或错的直觉和过去的习惯。
+ +但因为作者只调研了名校的优等生,如果把排名后50%的学子也纳入调研范围,可能会发现还有一种【躺平放纵模式】,以高中老师口中【轻松】的方式度过了大学生涯。
+ + +## 3 非名校生的大学 {#非名校生的大学} + +近年来,红遍网络的“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俯拾即是:
+ +> “从一个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县城,考到了全河北最好的高中,六年之后要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了,要来到倾尽我家所有小积蓄,才能勉强付个首付的上海了。我这才发现,光考了好大学也是没有用的。” -- 《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 +如果考上985,211的“小镇做题家”都如此自嘲一无所有,那些没有考上211的小镇考生,又该如何自处呢?
+ +当聊起大学和学历话题的时候,我时常和名校毕业的高中好友开玩笑,我不是“小镇做题家”,虽然我和你们一样来自小镇,但是我连题都做不好。
+ + +### 3.1 直觉依赖者的探索之路 {#直觉依赖者的探索之路} + +如果按照书中作者的分类标准,我属于来自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都不是大学生)的直觉依赖模式学子。
+ +是那种最需要靠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并不真的知道该在大学里如何做才能改变命运。
+ +对于升学,出国,就业这三个出路,我一开始就把【出国】这个选项给排除了,小镇来的我,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出国,何况我的学校也不容易申请到好学校(现在看来,这个理由略为牵强)。
+ +升学读研也不是我的目标,我对走学术路线没有兴趣,读完研也终究要工作,计算机相关行业,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相比,并没有跃迁式差距。
+ +所以我一开始就选定了【就业】的路线,我也希望可以早点赚钱为父母分担。
+ +因为没有人指导,又不清楚迷宫的规则,我并不清楚要如何做才能取得【就业】的优势,或者做好就业的准备。
+ +大一开始时,还是按照高中的【勤学苦读】模式,晚上没有课的时候去课室学习,解高数的练习题,再预习专业课。
+ +这样的学习模式持续了两个月,觉得相当别扭和迷茫,看到周围宿舍的大神们已经开始编写代码,甚至其中还有中学就开始自学编程的大神,我解高数题又有什么用呢。
+ +恰好赶上学校的社团招新,我就加入一个校级社团的【网络部】,希望可以借机学习到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学习怎么修电脑或者装操作系统。
+ +社团生活的确让我学习到基础的电脑维修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同系的学长们,对于我想学习修电脑的兴趣,他们纠偏道,单纯的硬件组装其实没有太大的潜力,还是做软件开发更有前途。
+ +在学长们的指导下,我开始到[慕课网](imooc.com/)和[W3School]()学习Html,CSS,Javascript这三剑客,开始学习前端开发,而后我又了解【前端开发】,【后端开发】,【移动端开发】的职业路径。
+ +浅尝【前端开发】之后,发现自己对此并没有太多兴趣,又开始尝试【后端开发】的路线。
+ +因为慕课网有把【后端开发】的课程列出来,我就知道【后端开发】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Java/C++,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豆瓣上搜索对应的高分书籍来自学。
+ +我的迷宫有了【地图】,我自然是要加速前行,我在大二的时候,就用豆瓣上列出来的经典教科书,把相关的必修专业课给自学完了,效果虽不如老师亲授,但终究有所获。
+ +就如我在[《那些年走过的路,从广州到温哥华》](https://ramsayleung.github.io/zh/post/2023/%E8%BF%99%E4%BA%9B%E5%B9%B4%E8%B5%B0%E8%BF%87%E7%9A%84%E8%B7%AF_%E4%BB%8E%E5%B9%BF%E5%B7%9E%E5%88%B0%E6%B8%A9%E5%93%A5%E5%8D%8E/)介绍过,而后就走上做项目和实习之路。
+ +对于【直觉依赖模式】的学子来说,我觉得了解迷宫游戏规则最好的方式是和同系的学长学姐交流,因为他们曾处在和你同样的境况,又就读于相同的院校和专业,并且他们先于我们两到三年去探索这个迷宫,所以他们能提供最切实可行,并且可复制的路径。
+ + +### 3.2 答案并不唯一 {#答案并不唯一} + +正如作者所言,这个迷宫会有不同的出口,在大学过的每一天会将学子领入不同的小路。
+ +二十岁的我可能希望可以从自己愿景的出口走出来,三十岁的我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能找到自己的迷宫出口固然可贵,但是探索迷宫的过程也相当珍贵,大可不必那么功利,迷茫也是人生常态。
+ +【就业】,【升学】,【考研】只是社会的评判标准,做个有趣的人也未尝不可。
+ + +## 4 大学之后 {#大学之后} + +在大学的时候,受学长们的影响,觉得能去BAT(Baidu,Alibaba,Tencent)的大厂,就算是个很好的出路了。
+ +所以当时一心把去大厂当作毕业的目标,当拿到个A厂Offer之后,就没有面试其他公司,自然也没有offer来compete。
+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拿到Offer,入职之后,又该如何?
+ +再追求升职加薪,面向晋升编程?
+ +以前是把高考结束,考上大学当作是马拉松的终点,上大学之后又把拿Offer当作迷宫的出口?
+ +如果人生是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呢。
+ + +### 4.1 迷宫并没有出口 {#迷宫并没有出口} + +作者说大学是个有多个出口的迷宫,如果把迷宫的概念延伸出来,每个人的人生从大学之后就都是迷宫了(如果不上大学,那么出路就更早分化),高中之后,就不再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 +当标准都不一样,就更没有办法衡量什么是【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
+ +享受探索迷宫的过程也可成为乐趣。
+ + +### 4.2 路要怎么走 {#路要怎么走} + +过年前和发小喝茶聊天,聊到了他为人夫,为人父的事情,他提到当初他在产房等待女儿出生的时候,护士和他聊天的事:
+ +护士问,他是否是95后,他说是。
+ +护士说,95后现在都不想生孩子了,觉得压力很大。
+ +> 我:那你有同样的感觉么?
+> +> 发小:有阿,也觉得压力很大。
+> +> 我笑道:那你还生?
+> +> 发小笑回: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想之后,继续热爱生活。
+ +在两个人的笑声中,听到发小说出罗曼罗兰的名句,觉得发小已经活出这句话的精髓了。
+ +写在最后,鸡汤一下:
+ +路要怎么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但了解迷宫的规则的【学子】,路可以走得更加自在。
+ +{{< figure src="/ox-hugo/v2-470dc54d213bb4ae958c9adda21b961b_1440w.jpg" >}}
+ + +## 5 参考 {#参考} + +-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迷》](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90074)
+- [《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33584)
+ diff --git a/static/ox-hugo/v2-470dc54d213bb4ae958c9adda21b961b_1440w.jpg b/static/ox-hugo/v2-470dc54d213bb4ae958c9adda21b961b_1440w.jpg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ba59efa8 Binary files /dev/null and b/static/ox-hugo/v2-470dc54d213bb4ae958c9adda21b961b_1440w.jpg d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