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8
/
imagined_community.slide
144 lines (89 loc) · 5.24 KB
/
imagined_community.sli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Joseph Chow
Oursky
*
.image imagined_community/book.jpg
* 動機
- 已閱
- 作者上個月過世
- Oursky男神想聽
- 香港現況
.image imagined_community/hk-nationalism.jpg _ 250
* 作者
.image imagined_community/anderson-outside.jpg
Benedict R. O'Gorman Anderson(1936-2015)
雲南省昆明市出生的愛爾蘭人,父親曾任中國帝國海關,懂中文
1953年到劍橋大學修讀古典研究
1958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
1983年出版《想像的共同體》,正式上神枱
2015年12月13日於印尼巴圖死於睡眠中,據說死於心臟病
* 什麼是民族(Nation)?
* 什麼是民族(Nation)?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它是有限的,而且是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 想像的
「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同數同胞,和他們相遇,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互相連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p. 41
* 有限的
「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它們或許涵蓋了十億個活生生的人,它的邊界,縱然是可變的,也還是有限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把自己想像成為等同全人類。」p. 42
* 有主權的
「民族」這「物體」有直接的自由和合理性
* 共同體
「民族總是被設想為一種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愛...驅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甘願為民族,這個有限的想像,去屠殺或從容赴死。」p. 43
* 民族=我們
* 想像的條件
1. 動機:舊有信念的消亡
權力語言(拉丁文)的衰落、啟蒙運動、科學風潮令人質疑本來從未質疑的事
- 宗教共同體:歐洲探險出現,發現未見過的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etc),宗教因而「相對化」,非絕對
- 王朝:1649年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被推翻,平民上台,固有王朝觀念崩潰
2. 方式:世界觀改變
- 對時間的理解:報紙的排版和小說的敍述手法,出現共時性(simultaneity)時間觀,令人能夠想像到,在一個時刻,世上同時發生很多事
* 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
* 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
- 馬丁路德是第一個「作者」,出版非拉丁文書籍
- 閱讀階級的出現
- 拉丁文市場(教會、政權)一早飽和
- 方言書籍抬頭
- 方言地位提升並標準化,拉丁文地位下降
* 四波民族主義
- 美洲殖民地歐裔移民的獨立運動:前語言民族主義(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
- 歐洲本土閱讀階級:語言民族主義(十九世紀)
- 歐洲內部:官方民族主義(十九世紀中)
- 亞非洲殖民地本地人:殖民地民族主義(二十世紀)
每一波均是上一波的「盜版」(Piracy)
* 第一波:前語言民族主義(美洲)
- 龐大大陸的經商環境需要資訊流通,令報業出現
- 居民在報紙得知美洲各個地方的存在
- 母國報紙和本地報紙分別出版
- 美洲殯民地母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對移民有制度歧視,移民的政治流動性僅限於當地
- 出現「受到束縛的朝聖之旅」
- 開始與「受到束縛」的同伴產生認同感,想像當地人民為「民族」
* 第二波:語言民族主義(歐洲)
- 美洲獨立運動(第一波)被報紙和書籍記載,「前語言民族主義」的事跡被「語言化」,標籤為「民族性」
- 語言學革命、閱讀階級出現,出版市場有大量民族語言消費者
- 歐洲以所說(及閱讀)的方言來定義自己屬於哪個「民族」
* 第三波:官方民族主義(歐洲)
- 民間民族主義風潮(第二波),令固有政權(王室)受威脅
- 將民族主義納入政體之中,掌握民族的詮釋權
- 代表人物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所以作者稱為「俄羅斯化」)
* 第四波:殖民地民族主義(亞非洲)
- 官方民族主義(第三波)被應用在殖民地,母國習俗和語言變成當地教育政策
- 孕育出一群當地的雙語菁英
- 從文獻學習了西方的「民族主義」
- 再一次出現「受到束縛的朝聖之族」
*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 人口調查以民族為類型,定義出民族族群
- 地圖以不同顏色區別不同國家,定義出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彊域
- 博物館定義出民族的歷史源流,增強民族的宿命感
* 「想像」是否虛假?
Anderson本人答「否」,正因為不是虛假,他才用「想像」一詞稱呼
但是:
- 民族總是將自己想像是古老的、宿命的存在(e.g. 龍的傳人),愛國是傳統,但其實是「被發明的」
- 官方民族主義,是一種統治手段,而且隨時會演變成帝國主義
- 民族國家的階級制度會異變成種族主義
* 附加
- 台灣近年流行將nation譯作「國族」
- Anderson的主張被稱為「現代派」民族主義研究,認為民族主義在現代(十六世紀)才出現,之前曾經有「原初派」,主張古代中國已經存在具有民族性的群族
* 對讀
- Anderson認為:資本主義+印刷科技->民族主義
- Greenfeld認為: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精神
.image imagined_community/greenfel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