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c alternate output similar to 'cat /proc/scsi/scsi'
--device|-d show device node's major + minor numbers
--generic|-g show scsi generic device name
--help|-h this usage information
--hosts|-H lists scsi hosts rather than scsi devices
--kname|-k show kernel name instead of device node name
--list|-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utput one
attribute=value per line
--long|-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utput
--protection|-p show data integrit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ysfsroot=PATH|-y PATH set sysfs mount point to PATH (def: /sys)
--transport|-t transport information for target or, if '--hosts'
given, for initiator
--verbose|-v output path names where data is found
--version|-V output version string and exit
查看磁盘运行状态
lsscsi -l
[0:0:0: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0
[0:0:1: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0
[0:0:2: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dev/sda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0:3: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dev/sdb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0:4: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dev/sdc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0:5: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dev/sdd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0:6: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7 /dev/sde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0:7:0] disk ATA ST2000LM003 HN-M 0006 /dev/sdf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6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0:1:0:0] disk LSILOGIC Logical Volume 3000 /dev/sdg
state=running queue_depth=64 scsi_level=3 type=0 device_blocked=0 timeout=30
smartctl 可以查看磁盘的 SN,WWN 等信息。还有是否有磁盘坏道的信息
$ smartctl -a -f brief /dev/sdb
# 如果磁盘位于 RAID 下面,比如 megaraid,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 smartctl -a -f brief -d megaraid,1 /dev/sdb
smartctl 5.43 2012-06-30 r3573 [x86_64-linux-3.12.21-1.el6.x86_64] (local build)
Copyright (C) 2002-12 by Bruce Allen, http://smartmontools.sourceforge.net
=== START OF INFORMATION SECTION ===
Device Model: ST2000LM003 HN-M201RAD
Serial Number: S34RJ9EG109476
LU WWN Device Id: 5 0004cf 20eeefc42
Firmware Version: 2BC10007
User Capacity: 2,000,398,934,016 bytes [2.00 TB]
Sector Sizes: 512 bytes logical, 4096 bytes physical
Device is: Not in smartctl database [for details use: -P showall]
ATA Version is: 8
ATA Standard is: ATA-8-ACS revision 6
Local Time is: Mon Jun 22 07:48:24 2015 UTC
SMART support is: Available - device has SMART capability.
SMART support is: Enabled
Vendor Specific SMART Attributes with Thresholds:
ID# ATTRIBUTE_NAME FLAGS VALUE WORST THRESH FAIL RAW_VALUE
1 Raw_Read_Error_Rate POSR-K 91 91 051 - 11787
2 Throughput_Performance -OS--K 252 252 000 - 0
3 Spin_Up_Time PO---K 086 086 025 - 4319
4 Start_Stop_Count -O--CK 100 100 000 - 16
5 Reallocated_Sector_Ct PO--CK 252 252 010 - 0
7 Seek_Error_Rate -OSR-K 252 252 051 - 0
8 Seek_Time_Performance --S--K 252 252 015 - 0
9 Power_On_Hours -O--CK 100 100 000 - 2277
10 Spin_Retry_Count -O--CK 252 252 051 - 0
12 Power_Cycle_Count -O--CK 100 100 000 - 34
191 G-Sense_Error_Rate -O---K 252 252 000 - 0
192 Power-Off_Retract_Count -O---K 252 252 000 - 0
194 Temperature_Celsius -O---- 064 064 000 - 22 (Min/Max 18/28)
195 Hardware_ECC_Recovered -O-RCK 100 100 000 - 0
196 Reallocated_Event_Count -O--CK 252 252 000 - 0
197 Current_Pending_Sector -O--CK 100 100 000 - 11
198 Offline_Uncorrectable ----CK 252 252 000 - 0
199 UDMA_CRC_Error_Count -OS-CK 200 200 000 - 0
200 Multi_Zone_Error_Rate -O-R-K 100 100 000 - 3
223 Load_Retry_Count -O--CK 252 252 000 - 0
225 Load_Cycle_Count -O--CK 090 090 000 - 108289
||||||_ K auto-keep
|||||__ C event count
||||___ R error rate
|||____ S speed/performance
||_____ O updated online
|______ P prefailure warning
SMART Error Log Version: 1
No Errors Logged
ID# ATTRIBUTE_NAME FLAG VALUE WORST THRESH TYPE UPDATED WHEN_FAILED RAW_VALUE
- ID 属性 ID,1~255
- ATTRIBUTE_NAME 属性名
- FLAG 表示这个属性携带的标记。使用 -f brief 可以打印
- VALUE Normalized value, 取值范围 1 到 254. 越低表示越差。越高表示越好。(with 1 representing the worst case and 254 representing the best)。注意 wiki 上说的是 1 到 253. 这个值是硬盘厂商根据 RAW_VALUE 转换来的,smartmontools 工具不负责转换工作。
- WORST 表示 SMART 开启以来的,所有 Normalized values 的最低值。(which represents the lowest recorded normalized value.)
- THRESH 阈值,当 Normalized value 小于等于 THRESH 值时,表示这项指标已经 failed 了。注意这里提到,如果这个属性是 pre-failure 的,那么这项如果出现 Normalized value<=THRESH, 那么磁盘将马上 failed 掉
- TYPE 这里存在两种 TYPE 类型,Pre-failed 和 Old_age. 1. Pre-failed 类型的 Normalized value 可以用来预先知道磁盘是否要坏了。例如 Normalized value 接近 THRESH 时,就赶紧换硬盘吧。 2. Old_age 类型的 Normalized value 是指正常的使用损耗值,当 Normalized value 接近 THRESH 时,也需要注意,但是比 Pre-failed 要好一点。
- UPDATED 这个字段表示这个属性的值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更新。一种是通常的操作和离线测试都更新 (Always), 另一种是只在离线测试的情况下更新 (Offline).
- WHEN_FAILED 这字段表示当前这个属性的状态 : failing_now(normalized_value <= THRESH), 或者 in_the_past(WORST <= THRESH), 或者 - , 正常 (normalized_value 以及 wrost >= THRESH).
- RAW_VALUE 表示这个属性的未转换前的 RAW 值,可能是计数,也可能是温度,也可能是其他的。 注意 RAW_VALUE 转换成 Normalized value 是由厂商的 firmware 提供的,smartmontools 不提供转换。
注意有个 FLAG 是 KEEP, 如果不带这个 FLAG 的属性,值将不会 KEEP 在磁盘中,可能出现 WORST 值被刷新的情况,例如这里的 ID=1 的值,已经 89 了,重新执行又变成 91 了,但是 WORST 的值并不是历史以来的最低 89。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找个地方存储这些值的历史值。
因此监控磁盘的重点在哪里呢? 严重情况从上到下 :
- 最严重的情况 WHEN_FAILED = FAILING_NOW 并且 TYPE=Pre-failed, 表示现在这个属性已经出问题了。并且硬盘也已经 failed 了。
- 次严重的情况 WHEN_FAILED = in_the_past 并且 TYPE=Pre-failed, 表示这个属性曾经出问题了。但是现在是正常的。
- WHEN_FAILED = FAILING_NOW 并且 TYPE=Old_age, 表示现在这个属性已经出问题了。但是硬盘可能还没有 failed.
- WHEN_FAILED = in_the_past 并且 TYPE=Old_age, 表示现在这个属性曾经出问题了。但是现在是正常的。
为了避免这 4 种情况的发生。
- 对于 UPDATE=Offline 的属性,应该让 smartd 定期进行测试 (smartd 还可以发邮件). 或者 crontab 进行测试。
- 应该时刻关注磁盘的 Normalized value 以及 WORST 的值是否接近 THRESH 的值了。当有值要接近 THRESH 了,提前更换硬盘。
- 温度,有些磁盘对温度比较敏感,例如 PCI-E SSD 硬盘。如果温度过高可能就挂了。这里读取 RAW_VALUE 就比较可靠了。
- read error rate 错误读取率:记录读取数据错误次数(累计),非 0 值表示硬盘已经或者可能即将发生坏道
- throughput performance 磁盘吞吐量:平均吞吐性能(一般在进行了人工 Offline S.M.A.R.T. 测试以后才会有值。);
- spinup time 主轴电机到达要求转速时间(毫秒 / 秒);
- start/stop count 电机启动 / 停止次数(可以当作开机 / 关机次数,或者休眠后恢复,均增加一次计数。全新的硬盘应该小于 10);
-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 重分配扇区计数:硬盘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扇区是保留的。当一些普通扇区读 / 写 / 验证错误,则重新映射到保留扇区,挂起该异常扇区,并增加计数。随着计数增加,io 性能骤降。如果数值不为 0,就需要密切关注硬盘健康状况;如果持续攀升,则硬盘已经损坏;如果重分配扇区数超过保留扇区数,将不可修复;
- seek error rate 寻道错误率:磁头定位错误一次,则技术增加一次。如果持续攀升,则可能是机械部分即将发生故障;
- seek timer performance 寻道时间:寻道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则读取数据越快,但是如果时间增加,则可能机械部分即将发生故障;
- power-on time 累计通电时间:指硬盘通电时间累计值。(单位:天 / 时 / 分 / 秒。休眠 / 挂起不计入?新购入的硬盘应小于 100hrs);
- spinup retry count 电机启动失败计数:电机启动到指定转速失败的累计数值。如果失败,则可能是动力系统产生故障;
- power cycle count 电源开关计数:每次加电增加一次计数,新硬盘应小于 10 次;
- g-sensor error rate 坠落计数:异常加速度(例如坠落,抛掷)计数——磁头会立即回到 landing zone,并增加一次计数;
- power-off retract count 异常断电次数:磁头在断电前没有完全回到 landing zone 的次数,每次异常断电则增加一次计数;
- load/unload cycle count 磁头归位次数:指工作时,磁头每次回归 landing zone 的次数。(ps:流言说某个 linux 系统——不点名,在使用电池时候,会不断强制磁头归为,而磁头归位次数最大值约为 600k 次,所以认为 linux 会损坏硬盘,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 temperature 温度:没嘛好说的,硬盘温度而已,理论上比工作环境高不了几度。(sudo hddtemp /dev/sda)
- reallocetion event count 重映射扇区操作次数:上边的重映射扇区还记得吧?这个就是操作次数,成功的,失败的都计数。成功好说,也许硬盘有救,失败了,也许硬盘就要报废了;
- current pending sector count 待映射扇区数:出现异常的扇区数量,待被映射的扇区数量。 如果该异常扇区之后成功读写,则计数会减小,扇区也不会重新映射。读错误不会重新映射,只有写错误才会重新映射;
- uncorrectable sector count 不可修复扇区数:所有读 / 写错误计数,非 0 就证明有坏道,硬盘报废;
SSD 磨损数据分析: SLC 的 SSD 可以擦除 10 万次,MLC 的 SSD 可以擦除 1 万次
Media Wearout Indicator
定义:表示 SSD 上 NAND 的擦写次数的程度,初始值为 100,随着擦写次数的增加,开始线性递减,递减速度按照擦写次数从 0 到最大的比例。一旦这个值降低到 1,就不再降了,同时表示 SSD 上面已经有 NAND 的擦写次数到达了最大次数。这个时候建议需要备份数据,以及更换 SSD。
解释:直接反映了 SSD 的磨损程度,100 为初始值,0 为需要更换,有点类似游戏中的血点。
结果:磨损 1 点
Re-allocated Sector Count
定义:出厂后产生的坏块个数,如果有坏块,从 1 开始增加,每 4 个坏块增加 1
解释:坏块的数量间接反映了 SSD 盘的健康状态。
结果:基本上都为 0
Host Writes Count
定义:主机系统对 SSD 的累计写入量,每写入 65536 个扇区 raw value 增加 1
解释:SSD 的累计写入量,写入量越大,SSD 磨损情况越严重。每个扇区大小为 512bytes,65536 个扇区为 32MB
结果:单块盘 40T
Timed Workload Media Wear
定义: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盘片的磨损比例,比 Media Wearout Indicator 更精确。
解释:可以在测试前清零,然后测试某段时间内的磨损数据,这个值的 1 点相当于 Media Wearout Indicator 的 1/100,测试时间必须大于 60 分钟。另外两个相关的参数:Timed Workload Timer 表示单次测试时间,Timed Workload Host Read/Write Ratio 表示读写比例。
Available_Reservd_Space
SSD 上剩余的保留空间,初始值为 100,表示 100%,阀值为 10,递减到 10 表示保留空间已经不能再减少
查看 media error, other error
查看磁盘的物理位置,error 检测
XFS 是一个开源的(GPL)日志文件系统,最初由硅谷图形(SGI)开发,现在大多数的 Linux 发行版都支持。事实上,XFS 已被最新的 CentOS/RHEL 7 采用,成为其默认的文件系统。在其众多的特性中,包含了“在线调整大小”这一特性,使得现存的 XFS 文件系统在已经挂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扩展。
扩展前
[root@meetbill ~]# xfs_info /mnt/
meta-data=/dev/sdb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196608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0 spinodes=0
data = bsize=4096 blocks=786432,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root@meetbill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cl-root 17G 8.4G 8.7G 49% /
devtmpfs 902M 0 902M 0% /dev
tmpfs 912M 0 912M 0% /dev/shm
tmpfs 912M 8.7M 904M 1% /run
tmpfs 912M 0 912M 0% /sys/fs/cgroup
/dev/sda1 1014M 141M 874M 14% /boot
tmpfs 183M 0 183M 0% /run/user/0
/dev/sdb 3.0G 33M 3.0G 2% /mnt
将磁盘 (/dev/sdb) 进行扩展后,扩展磁盘的方式比如虚拟机对虚拟磁盘进行扩展或 isics 对存储进行扩展,磁盘扩展后,我们还需要对文件系统进行扩展 (/mnt)
我们用到的是 xfs_growfs
命令
[root@meetbill ~]# xfs_growfs /mnt/
meta-data=/dev/sdb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196608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0 spinodes=0
data = bsize=4096 blocks=786432,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data blocks changed from 786432 to 1310720
大功告成,如果xfs_growfs
不加任何参数,则会对指定挂载目录自动扩展 XFS 文件系统到最大的可用大小。-D
参数可以设置为指定大小
如何正确使用 dd 工具测试磁盘的 I/O 速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使用 dd 命令创建一个大文件来测试磁盘的读写速度。我们分析一下 dd 命令是如何工作的。
dd if=/dev/zero of=/xiaohan/test.iso bs=1024M count=1
测试显示的速度是 dd 命令将数据写入到内存缓冲区中的速度
dd if=/dev/zero of=/xiaohan/test.iso bs=1024M count=1;sync
测试显示的跟上一种情况是一样的,两个命令是先后执行的,当 sync 开始执行的时候,dd 命令已经将速度信息打印到了屏幕上,仍然无法显示从内存写硬盘时的真正速度。
dd if=/dev/zero of=/xiaohan/test.iso bs=1024M count=1 conv=fdatasync
这种情况加入这个参数后,dd 命令执行到最后会真正执行一次“同步 (sync)”操作,所以这时候你得到的是读取这 128M 数据到内存并写入到磁盘上所需的时间,这样算出来的时间才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dd if=/dev/zero of=/xiaohan/test.iso bs=1024M count=1 oflag=dsync
这种情况下,dd 在执行时每次都会进行同步写入操作。也就是说,这条命令每次读取 1M 后就要先把这 1M 写入磁盘,然后再读取下面这 1M,一共重复 128 次。这可能是最慢的一种方式,基本上没有用到写缓存 (write cache)。
总结:
建议使用测试写速度的方式为:
dd if=/dev/zero of=/xiaohan/test.iso bs=1024M count=1 conv=fdatasync
建议使用测试读速度的方式为:
dd if=/xiaohan/test.iso of=/dev/zero bs=1024M count=1 iflag=direct
*注:要正确测试磁盘读写能力,建议测试文件的大小要远远大于内存的容量!!!
RAID,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 容错式廉价磁盘阵列.RAID 的基本原理是把多个便宜的小磁盘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磁盘组,使性能达到或超过一个容量巨大、价格昂贵的磁盘。目前 RAID 技术大致分为两种:基于硬件的 RAID 技术和基于软件的 RAID 技术。其中在 Linux 下通过自带的软件就能实现 RAID 功能,这样便可省去购买昂贵的硬件 RAID 控制器和附件就能极大地增强磁盘的 IO 性能和可靠性。由于是用软件去实现的 RAID 功能,所以它配置灵活、管理方便。同时使用软件 RAID,还可以实现将几个物理磁盘合并成一个更大的虚拟设备,从而达到性能改进和数据冗余的目的。当然基于硬件的 RAID 解决方案比基于软件 RAID 技术在使用性能和服务性能上稍胜一筹,具体表现在检测和修复多位错误的能力、错误磁盘自动检测和阵列重建等方面。
RAID 动画演示
常用的 RAID RAID0/RAID1/RAID5/RAID10
级别 | 优点 | 缺点 |
---|---|---|
RAID 0 | 存取速度最快 | 没有容错 |
RAID 1 | 完全容错 | 成本高 |
RAID 5 | 多任务可容错 | 写入时有 overhead |
RAID 0+1/RAID 10 | 速度快,完全容错,成本高 |
Striped 模式,把连续的数据分散懂啊多个磁盘上存取。速度快,但是没有冗余。
RAID 1 可以用于两个或 2xN 个磁盘,并使用 0 块或更多的备用磁盘,每次写数据时会同时写入镜像盘。这种阵列可靠性很高,但其有效容量减小到总容量的一半,同时这些磁盘的大小应该相等,否则总容量只具有最小磁盘的大小。
raid0 over raid1
dmesg | grep -i raid
(1) 更换损坏硬盘前,必须查看阵列的当前状态,保证除损坏的硬盘外,其他硬盘处于正常的 ONLINE 状态
(2) 更换硬盘必须及时
(3) 更换的新硬盘必须是完好的
(4) 在阵列数据重建完成之前,不能插拔任何硬盘
单个硬盘失效,我们通过热插拔拔下来再插上去。如热插拔没用在进入 RAID 配置界面,将该硬盘进行 ForceOnLine 操作。还可以通过更换其它硬盘插槽,切记不要打乱磁盘顺序。如果上面操作不能解决问题,尝试将该硬盘格式化后插入,然后使用 ReBuild 操作。在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能格式化现象,这是因为硬盘物理错误严重,应该更换硬盘后重建数据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