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6 07 12 pkm again to innovate my note system

JimmyLv edited this page Jan 29, 2021 · 12 revisions

layout: post title: 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 categories: [思考] tags: [学习, Rethink, PKM, 个人成长, 效率, 笔记] published: True

书写和阅读是不一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重点即在于此,书写和展示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体验。首先抛出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写上这一篇,也算是给这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效率的追求一个了结,不论完美与否,该*毕业*了。而今后,还就得根据这些方法论真正地去实践,去不断完善,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代码对于程序员来说就在于定制化的自由性以及随心创造的掌控感,在写作和整理的时候「文字即代码」当然是最佳的方案。但是产出的文章或笔记在被展示和阅读时,体验的重要性就会高于代码,甚至于应当尽可能减少代码的存在感,绝对不可以让读者(即自己)有太多的额外操作以至于分神。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使用 Markdown 可以不用考虑样式,极简的语法让我们只需要掌握简单的几个规则就可以生成规整的排版,而且在后期你可以将其发布到各种平台,也可以放到自己的网站加上任何想要的样式。作为一份规范性「代码」,自然也就可以被 Git 管理,被解析,被传输,被同步,被 CI/CD。

而「文字代码最终的产出应当是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你忘记文字的背后是如何酝酿与产出,只用专注于文章本身的内容。此时此刻面对的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引发你的思考,是否可以让你从中学到些什么,并且让你产生行动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并不能成为你为之称赞的理由。

ToMarkdown 让文字返璞归真,而 ToArticle 则让思考的乐趣重现。

快速输入的极致

学习 => 总结 => 分享

源头 -> 收集 -> 筛选 -> 浅阅读 -> 深阅读 -> 整理 -> 分享 -> 交流 -> 实践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想要同时兼顾道与术,所以写着写着就铺垫过多,甚至于迷失了本文的主题。因此在上边儿我就只是简单地给出「个人知识管理[^1]」的大致流程,而不详细解释其来源。那么接下来就回到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也就是从源头出发,来谈谈如何开始快速收集各种信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以及知识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越发广泛的信息,就越发让我们的注意力轻易地迷失在噪声当中。

印象笔记:万物皆可收

当一个产品成为一个平台之后,它的价值往往会成指数级增长,就像微信从最初的聊天工具到现在集关系链、支付、自媒体、游戏等各大功能于一身的平台,可以让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住了脚跟。但是这里我想说的当然不是微信,而是印象笔记,即 Evernote。几乎任何跟知识内容阅读挂钩的产品,都支持分享到印象笔记,连微信这样的封闭平台也是支持了的,🙃。除此之外,各种各样基于印象笔记这个平台的衍生产品也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大家在享受印象笔记强大的收集功能的同时,也在滥用着印象笔记,什么都可以往里面收,那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印象笔记里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所以,我们应该取其所长,避其其短。让印象笔记作为收集一切的归属地,然后再从印象笔记当中挑选我们所需要的内容,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我会在手机端进行阅读的来源主要分为 RSS、Pocket、网页、微信(朋友圈链接 + 公众号)、内容 App(掘金、知乎)等等,而这些都是可以统一放入印象笔记的,放心吧,要么 App 内部支持,要么系统级支持,要么你还可以在浏览器里打开相应的网站,再放到印象笔记里面。

而在电脑端,则可以通过剪藏快速收藏网页文章,再不济就是 Ctrl + CCtrl + V 贴到印象笔记里面,但是更推荐使用全局快捷键 Cmd + Option + Ctrl + V 直接贴到印象笔记里面,一触即达。

最快捷的输入:语音转文字

接下来我就用讯飞语音输入法来打字了,语音输入主要有几大好处:

  • 首先呢,它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口语化,从而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轻松。
  • 而且呢,得益于机器辅助的智能纠错,语音输入的速度确实比打字要快的多得多。[^2]
  • 语音输入相当于让想法先行,而文字的措辞可以稍后再进行改善,这跟先有内容再添加样式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以文字输入效率,特别是在移动端作为最大的一个难题终于被解决了,最佳实践:通过印象笔记快速新建一个笔记 => 讯飞输入法快速输入文字 => 印象笔记在背后就自动同步到了云端。再者,电脑端的输入效率也可以借力于语音输入,可惜 Mac 系统自带的语音输入实在太不争气了,而讯飞输入法目前来说不会考虑出 Mac 版。但是,如果配合 macOS Sierra 的云剪切板,简直就是比较完美的文本输入方式了,让手机成为话筒,说完再一起被同步到电脑上。(在没装上新系统之前暂时先用上快贴 - 真正的云剪贴板)。

另外不得不说印象笔记(服务器位于国内)的同步速度确实快得飞起,在电脑上编辑完之后手机立刻同步就可以继续编辑,简直无缝体验 😂😂。

整理是建立内部索引的最有效方式

上面说到,在我们将一切都收纳进了印象笔记,那么它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个杂物的堆积地,也就相当于人体的胃,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吸收。「吸收」的过程大概就是去除格式,将类似的内容进行主题分类,整理结构的过程就是建立大脑神经网络之间的索引。

而最完美的书写编辑体验,当然需要借助代码编辑器的强大以及 Markdown 语法的简洁。使用 Sublime Text 的 Evernote 插件打开印象笔记内容,顺便就可以完美得格式化,然后在编辑器里删除掉我们不需要的而留下所需要的,而且这个 Sublime-Evernote 插件还可以自定义样式,代码高亮和字体格式什么的都配置成与博客相同,在获得一致性阅读体验的同时保持了私密性。

而刚好 Jekyll 和 Sublime-Evernote 都采用了 yaml 语法的头文件,所以最好能够统一它们的分类和标签系统,在整理的同时也是在设计美好的 API 系统,我们在下一部分会进一步提到。

---
layout: post
title: 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
categories: [思考]
tags: [Mac, 学习, PKM, 个人成长, 效率, 笔记]
published: True
---
---
title: 革新我的笔记系统。
tags: ['noteton']
notebook: 0.0 Inbox
---

自省吾身:再阅读是反思的开始

兜了大大的一个圈子,从抛弃印象笔记想要彻底实现文本化文档管理,到现在又重拾印象笔记作为统一的收纳管理以及存储同步工具,围绕着印象笔记算是终于快找到比较完美的方案了吧:印象笔记作为收集器确实很完美,在 Sublime 里代码般的编辑体验也比较完美,重新归档到印象笔记进行阅读和搜索(配合 Alfred)也比较完美,使用 Presentation 模式时的阅读体验简直太美太棒。

进一步,将印象笔记重新迁移到 Evernote 国际版也是基于几个考虑:

  • 其实单条笔记逐渐迁移真的很不错,就当是一个取其精华进行提炼的过程,😊
  • 而且吧,印象笔记因为天朝法律法规的问题,连网页分享功能都被禁止显示了。
  • Evernote 相比之下速度确实慢了点,但是对于已归档而不常编辑的笔记内容来说同步就是次要需求了。
  • Evernote 支持的第三方工具和服务更多,比如最近集成了 Google Drive,当然还有更多更优质的国外产品体验。

进而,印象笔记还可以作为统一的 API,通过加标签的方式分享出去,也就是说用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一键同步到我的博客(进一步,则为个人内容展示平台)。国外已知的产品有 Postach.io - The Evernote Powered Blogging Platform,而国内的有记在速度上还挺快的,只是界面上确实丑了点而且不能自定义,那其实就可以作为共有 API 再通过 yql 的爬虫间接显示到自己的平台上去。

除了同步到博客以外,想要重点讨论 Reflection 对于个人而言的价值所在,也就是指个人知识系统的闭环。印象笔记的内容可以集成到 Google 搜索结果的右边栏,那么当你搜索关键词的时候印象笔记也会相应的给出自己的答案。若是自己在之前放入印象笔记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了的话,那印象笔记所展示的内容甚至会比 Google 更懂自己。这就是知识闭环的一种形态,在最恰当的时候唤醒人的相关记忆,而且你可以相应地更新笔记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你的知识系统。

后续

这篇文章,之所以题为「我的笔记系统」,就说明这个主题其实是利己的,一方面出于目的想让我自己从这个系统中收获更多,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我深知「知识流通性的重要性」,知识只有被传播才能释放出更大的价值,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而中间的鸿沟就在于,当自己还没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之前,怎么好意思去产出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呢?当成长到某一阶段之后,下个话题自然就变成了如何构建影响力,这时候再去写脚本实现各大平台的自动化发布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会让自己更加有底气。


[^1]: 这更多的是我自己所理解的「个人知识管理」流程,可以参考我之前所做过的一个 Session:PKM:个人知识管理 - By Jimmy Lv,还有这篇文章: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的三种形态 - 吕立青的博客 [^2]: 拼音输入出错概率最大的就是同音字,而读音一样的字在大段文字当中会使人无法理解,因为人脑在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映射的是字形而不是字音。在拼音输入的时候,我们脑袋里想的也许是一句话,但却习惯于只输入两三个字就按下空格键,以人为保证输入正确。但其实,机器更强大的强功能是把你一连串的输入进行智能分析并且纠正过来。所以若每次只是输入一两个词,那么再强大的拼音输入法也没有足够的上下文来进行修正。这基本上是用拼音打字的最大一个弊端了,连续输入会由于删除成本过高而怕出错,但是短了却又丧失了机器辅助输入的最大好处。

Clone this wiki lo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