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65 lines (486 loc) · 29.3 KB

HTML.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65 lines (486 loc) · 29.3 KB

标准模式与兼容模式(怪异模式)

在很久以前的网络上,页面通常有两种版本:

  • 为网景(Netscape)的 Navigator 准备的版本;
  • 为微软(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准备的版本。

当W3C创立网络标准后,为了不破坏当前既有的网站,浏览器不能直接起用这些标准。因此,浏览器采用了两种模式,用以把能符合新规范的网站和老旧网站区分开。

目前浏览器的排版引擎有三种模式:怪异模式(Quirks mode)、接近标准模式(Almost standards mode)和标准模式(Standards mode)。

在怪异模式下,排版会模拟Navigator 4 与 Internet Explorer 5 的非标准行为。为了支持在网络标准被广泛采用前就已经建好的网站,这么做是必要的;

在标准模式下,行为即(但愿如此)由HTML于CSS的规范描述的行为;

在接近标准模式下,只有少数的怪异行为被实现。

其具体的差别有:

  • IE的盒模型的处理差异:标准CSS盒模型的宽度和高度等于内容区的高度和宽度,不包含内边距和边框;而IE6之前的浏览器实现的盒模型的宽高计算方式是包含内边距和边框的;
  • 行内元素的垂直对其:很多早期的浏览器对齐图片至包含它们的盒子的下边框,虽然CSS的规范要求它们被对齐至盒内文本的基线;标准模式下,基于Gecko的浏览器将会对齐至基线(在标准模式下,图片并不是与父元素的下边框对齐的、而是基线对齐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图片与父元素下边框之间存在一点小空隙),而在quirks模式下它们会对齐至底部。

Doctype含义、作用

用于告诉浏览器,用怪异模式还是标准模式处理HTML文件。

标准模式使用:<!DOCTYPE html>。这是所有可用的DOCTYPE之中最简单的、而且是HTML5推荐的。使用其他更复杂的DOCTYPE并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可能会让你冒着触发接近标准模式或者怪异模式的风险。

请正确地把DOCTYPE放在HTML文件顶端,任何放在DOCTYPE前端的东西,比如注释或XML声明,会令Internet Explorer 9 或更早期的浏览器触发怪异模式。

在HTML5中,DOCTYPE唯一的作用是启动标准模式。更早期的HTML标准会附加其他意义,但没有任何浏览器会将DOCTYPE用于怪异模式和标准模式之间互换以外的用途。

渐进增强和优雅降级

渐进增强和优雅降级这两个概念实在CSS3出现之后火起来的。由于低级浏览器不支持CSS3,但是CSS3特效太优秀不忍放弃,所以产生了一种解决方式:在高级浏览器中使用CSS3,而在低级浏览器中只保证最基本的功能。

渐进增强(Progressive Enhancement):一开始就针对低版本浏览器进行构建页面,完成基本的功能,然后再针对高级浏览器进行效果、交互、追加功能达到更好的体验。即在不影响老浏览器的正常显示与使用的前提下来增强体验;

优雅降级(Graceful Degradation):一开始就构建站点的完整功能,然后针对浏览器测试和修复。比如一开始使用CSS3的特性构建了一个应用,然后逐步针对各大浏览器进行hack使其可以在低版本浏览器上正常浏览。

举个例子:

.transition { /* 渐进增强 */
	-webkit-transition: all .5s;
	-moz-transition: all .5s;
	-o-transition: all .5s;
	transition: all .5s;
}
.transition{ /* 优雅降级 */
	transition: all .5s;
	-o-transition: all .5s;
	-moz-transition: all .5s;
	-webkit-transition: all .5s;
}

假设写一个表单,用一个a标签的click事件做提交,如果JavaScript被禁用了、则表单提交功能也失效了。假如使用<input type="submit" />,那么即使JavaScript被禁用、依然可以提交。 所以和渐进增强相比,优雅降级还有其特别的意义。优雅降级需要正确地体现HTML标签的语义(渐进增强一般说的是CSS3技术),符合“浏览器的预期”,让你的网页在各种情况下(包括JavaScript被禁用、css传输失败等降级情况)的情形都可以运作良好。

那么实际开发过程中选渐进增强还是优雅降级呢?如果低版本用户居多,则优先采用渐进增强;反之如果高版本用户居多,为了提高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体验,优先采用优雅降级的开发流程。现在的大多数大公司都是采用渐进增强的方式,因为业务优先,要优先保障产品对绝大多数用户的可用性,再去渐进增强,采用新功能给高版本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简述src与href的区别

  • src:source(源),用于替换当前元素,src指向的内容会嵌入到文档中当前标签所在的位置,比如img、script、iframe、style。举个例子: <script src="script.js"></script> 当浏览器解析到该元素时,会暂停浏览器的渲染,直到该资源加载完毕。这也是将js脚本放在页面底部而不是头部的原因。

  • href:Hypertext Reference(超文本引用),用来建立当前元素和文档之间的连接,比如link、a。举个例子: <link href="reset.css" ref="stylesheet" /> 浏览器会识别该文档为css文档,并行下载该文档,并且不会停止对当前文档的处理。这也是建议使用link,而不是采用@import加载css的原因。

如何理解HTML的语义化

  1. 什么是语义化 语义化是指用合适的标签(代码语义化)来呈现结构化的内容(内容语义化),以便让机器更好地读懂内容,同时更有利于提升其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为什么语义化

    • 有利于SEO,有助于爬虫抓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爬虫依赖于标签来确定上下文和各个关键字的权重;
    • 语义化的HTML在没有CSS的情况下也能呈现较好的内容结构和代码结构;
    • 方便其他设备解析(如听障设备、移动设备);
    • 便于团队开发和维护。
  3. 有哪些语义化标签

    • 文档章节类HTML标签
      • article / section:article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当一段内容脱离了所在的语境后还是完整的、独立的,那就应该用article标签;section应用的典型场景有文章的章节、标签对话框中的标签页或者论文中有编号的部分。对于一段主题性的内容,可以使用section;假如这段内容可以脱离上下文、作为完整的独立存在,那就使用article。原则上来说,能使用article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section的,但是实际上,假入article更合适,那就不要使用section。
      • header / footer:网页或文章的页眉、页尾。header作为整个页面或者一个内容块的头部部分,有可以包裹一节的目录部分;footer代表网页或一个内容块的底部部分,通常含有该节的一些基本信息。它们都没有个数限制。
      • hgroup:如果有连续多个h1-h6标签,可以使用hgroup包裹。比如有一个章节的头部信息包括连续多个h1-h6标签以及其他文章数据,那么h1-h6标签就用hgroup包住,连同其他文章数据一起放入header标签中。
      • h1 - h6:表示标题,权重逐渐降低。一个页面允许出现多个(包括h1)。
      • main:整个页面的主题部分,一个页面只能有一个main(HTML 5.2将可以使用多个main),不能放进其他独立单元里,它包括一个页面最核心的内容。
      • aside:一般表示文章主体内容以外的附属信息,其中内容可以是与当前文章有关的相关资料、标签、名词解释等,最典型的是作为侧边栏;也可以表示一些工具功能,如“分享文章”、“回到顶部”等功能。
      • nav:表示网站的导航,但不一定所有的导航都需要用nav标签,建议仅用来实现比较重要的导航,如网页头部导航,如网页页脚的链接导航列表用footer即可。每个页面可以有多个nav。
    • 文本类HTML标签
      • a:表示一个通向其他页面或当前页面其他位置的入口,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义化标签,同时也是搜索引擎的基础。
      • p:表示一个段落。
      • em / strong:用来强调某个词或某个句子。从语气上来说,strong比em强调意味更重。
      • time:用来表示24小时制时间或公历日期,若表示日期则可以包含时间和时区。对于time,尽量用机器能识别的时间格式,而不要用一些模糊的表达,如“一小时前”、“两天前”等。
      • address:表示区块容器,必须是作为联系信息出现,比如邮编地址、邮件地址等等,一般出现在footer。
    • 组合型HTML标签
      • figure:表示一段富文本,通常搭配figcaption来描述这段富文本的描述/标题,一个figure下只能有一个figcaption。
  4. 编写HTML语义化代码注意事项

    • 尽量使用语义化标签,而不是使用无语义的div和span堆砌;
    • 在语义不明显时,既可以使用div也可以使用p时,尽量用p,因为p在默认情况下有上下间距,对兼容特殊终端有利;
    • 尽量不要使用纯样式标签如b、font、u等,样式用css设置;
    • 需要强调的文本,使用strong或者em标签(前者默认样式是加粗、后者默认样式是斜体),而不是使用b或i标签;
    • 使用表格时,标题用caption,表头用thead,主体部分用tbody,尾部用tfootb;表头和一般单元格要区分开,表头用th,一般单元格用td;
    • 表单域用fieldset,并用legend标签说明表单的用途;
    • 每个input标签对应的说明文本都需要使用label标签,并通过为input设置id属性,在label标签中设置for=someId来让说明文本和相对应的input关联起来。

参考文章:

HTML5新增了哪些内容或API,如何使用

新元素(包括标签、属性)

w3school

API

  1. Canvas Canvas本质上是一个位图画布。

使用canvas编程,首先要获取其上下文(context);接着在上下文中执行动作;最后将这些动作应用到上下文中。可以将canvas的这种编程方式想象成数据库事务:开发人员先发起一个事务,然后执行某些操作,最后提交事务。

举个例子:

<canvas id="diagonal" style="border:1px solid;" width="200" height="200"></canvas>
function drawDiagnoal () {
	// 取canvas元素及其绘图上下文
	var canvas =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agonal');
	var context = canvas.getContext('2d');
	
	// 用�绝对坐标来创建一条路径
	context.beginPath();
	context.moveTo(70, 140);
	context.lineTo(140, 70);
	
	// 将这条线绘制到canvas上
	context.stroke();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drawDiagnoal, true);
  1. Audio和Video HTML5中的多媒体支持。
<audio id="clickSound">
	<srource src="a.ogg" type="audio/ogg">
	<srource src="b.mp3" type="audio/mped">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audio元素
</audio>

<button id="toggle" onclick="toggleSound()">Play</button>
function toggleSound () {
	var musi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ickSound');
	var togg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ggle');
	if (music.paused) {
		music.play();
		toggle.innerHTML = 'Pause';
	} else {
		music.pause();
		toggle.innerHTML = 'Play';
	}
}
<video width="320" height="240" controls>
	<source src="movie.mp4" type="video/mp4">
	<source src="movie.ogg" type="video/ogg">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video>
  1. Geolocation

请求一个位置信息,如果用户同意,浏览器就会返回位置信息,改位置信息是通过支持HTML5地理定位功能的底层设备提供给浏览器的。位置信息由经度/维度坐标和一些其他的元数据组成。有了这些位置信息就可以构建位置感知类应用程序。

两种类型的定位请求API:单次定位请求和重复性的位置更新请求;单次定位(获取当前定位):getCurrentPosition();重复新的位置更新(监视定位,设备发生移动或获取到了更高精度的地理位置信息):

function loadDemo () {
	if (navigator.geolocation) {
		navigator.geolocation.watchPosition(
			updateLocation,
			handleLocationError,
			{ maximumAge: 20000 }
		);
	}
}

function updateLocation (position) {
	var latitude = position.coords.latitude,
		longitude = position.coords.longitude,
		accuracy = position.coords.accuracy,
		timestamp = position.timestamp;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loadDemo, true);
  1. WebSocket

WebSocket作为HTML5一种新的协议,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双向通讯(双工通信,full-duplex)。在WebScoket API中,浏览器和服务器只需要做一个握手的动作,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快速通道,两者就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送。

在WebSocket协议中,为实现即时服务带来了两大好处:

  • Header:互相沟通的Header是很小的,大概只有2 Bytes;

  • Server Push

     var wsServer = 'ws://localhost:8888/Demo';
     var websocket = new WebSocket(wsServer);
    
     websocket.onopen = function (evt) { onOpen(evt) };
     websocket.onclose = function (evt) { onClose(evt) };
     websocket.onmessage = function (evt) { onMessage(evt) };
     websocket.onerror = function (evt) { onError(evt) };
    
     function onOpen(evt) {
     	console.log("Connected to WebSocket server.");
     }
     function onClose(evt) {
     	console.log("Disconnected");
     }
     function onMessage(evt) {
     	console.log('Retrieved data from server: ' + evt.data);
     }
     function onError(evt) {
     	console.log('Error occured: ' + evt.data);
     }

    在实现WeboScket连线过程中,需要通过浏览器发出WebSocket连线请求,然后服务器发出回应,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握手”(handshaking)。 作为这一设计原则的一部分,WebSocket链接的协议规范定义了一个HTTP链接作为其开始生命周期,进而保证其与pre-WebSocket世界的完全向后兼容。通常来说HTTP协议切换WebSocket称为WebSocket握手。

更详细参考:

  1. Web storage

With web storage, web applications can store data locally within the user's browser. Before HTML5, application data had to be stored in cookies, included in every server request. Web storage is more secure, and large amounts of data can be stored locally, without affecting website performance.

包括两种机制:

  • sessionStorage:为每一个给定的源(given origin)维持一个独立的存储区域,该存储区域在页面会话期间可用(即只在当前浏览器窗口关闭之前有效);
  • localStorage:在浏览器关闭、重新打开后数据仍然存在(始终有效)。

参考:

  1. 离线缓存 http://www.w3school.com.cn/html5/html_5_app_cache.asp
  2. Communication
  3. Web Workers
  4. requestAnimationFrame

浏览器可以优化并行的动画动作,更合理地重新排列动作序列,并把能够合并的动作放在一个渲染周期内完成,从而呈现出更流畅的动画效果。比如,通过requestAnimationFrame(),JS动画能够和CSS动画/变换或SVG SMIL动画同步发生。另外,如果在一个浏览器标签页里运行一个动画,当这个标签页不可见时,浏览器会暂停它,这回减少CPU内存的压力,节省电池电量。

  1. document.querySelector()、document.querySelectorAll() document.querySelector()根据css选择器返回第一个匹配的元素,如果没有匹配返回null;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ocument.querySelector()作用一样的,只是前者返回的是元素数组,如果querySelectorAll没有匹配的内容返回的是一个空数组。

  2. classList:元素的所有class name的数组

    <body>  
    	<ul class="class1 class2 class3 ">  
    		<li>1</li>  
    		<li>2</li>  
    		<li>3</li>  
    		<li>4</li>  
    	</ul>  
    	<script>  
    		var ul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ul")[0];  
    		console.log(ul.classList.item(0)); // class1
    		ul.classList.add("class4"); // 此时ul的class为:class1 class2 class3 class4
    		ul.classList.remove("class4"); // 此时ul的class为:class1 class2 class3
    		console.log(ul.classList.contains("class1")); // true
    	</script>  
    </body>  
  3. 全屏:FullScreen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html:-moz-full-screen {
      background: red;
    }
    html:-webkit-full-screen {
      background: red;
    }
    html:fullscreen {
      background: red;
    }
  </style>
</head>
<body>
<ul class="class1 class2 class3 ">
  <li onclick="launchFullScreen()">全屏</li>
  <input type="text">
</ul>
<button onclick="exitFullscreen()">click me</button>
<script>
  // 找到支持的方法, 使用需要全屏的 element 调用
  function launchFullScreen(element) {
    var element=element||document.documentElement;
    alert(element.nodeName);
    if (element.requestFullscreen) {
      element.requestFullscreen();
    } else if (element.mozRequestFullScreen) {
      element.mozRequestFullScreen();
    } else if (element.webkitRequestFullscreen) {
      element.webkitRequestFullscreen();
    } else if (element.msRequestFullscreen) {
      element.msRequestFullscreen();
    }
  }
 
  //请注意: exitFullscreen 只能通过 document 对象调用 —— 而不是使用普通的 DOM element.
  function exitFullscreen() {
    if (document.exitFullscreen) {
      document.exitFullscreen();
    } else if (document.mozExitFullScreen) {
      document.mozExitFullScreen();
    } else if (document.webkitExitFullscreen) {
      document.webkitExitFullscreen();
    }
  }
 
  element.webkitRequestFullScreen(Element.ALLOW_KEYBOARD_INPUT);//全屏状态允许键盘输入
 
  /*有的时候为了用户友好体验,在进入全屏或者退出全屏的时候,需要给用户提示,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FullScreen的screenchange事件进行监控。*/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fullscreenchange", function () {
   fullscreenState.innerHTML = (document.fullscreen)? "" : "not ";
  },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ozfullscreenchange", function () {
    fullscreenState.innerHTML = (document.mozFullScreen)? "" : "not ";
  },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webkitfullscreenchange", function () {
    fullscreenState.innerHTML = (document.webkitIsFullScreen)? "" : "not ";
  }, false);
</script>
</body>
</html>
  1. 页面可见性(Page visibility) 所谓页面可预见性就是当前页面是处于显示状态还是隐藏状态。 页面可预见性对于网站统计非常有用,其具体应用有:统计用户停留在每个页面的时间——用户打开网页到网页关闭或者最小化的时间,即页面可见的时间;控制视频播放页面只在可见时定期刷新——当用户离开视频播放器�而使播放页面自动暂停时,控制定期刷新内容的页面不进行刷新;等等。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ul class="class1 class2 class3 ">
  <li>1</li>
  <li>2</li>
  <li>3</li>
  <li>4</li>
</ul>
<script>
  (function () {
    var hidden = "hidden";
    // Standards:
    if (hidden in documen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visibilitychange", onchange);
    else if ((hidden = "mozHidden") in documen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ozvisibilitychange", onchange);
    else if ((hidden = "webkitHidden") in documen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webkitvisibilitychange", onchange);
    else if ((hidden = "msHidden") in document)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svisibilitychange", onchange);
    // IE 9 and lower:
    else if ("onfocusin" in document)
      document.onfocusin = document.onfocusout = onchange;
    // All others:
    else
      window.onpageshow = window.onpagehide
        = window.onfocus = window.onblur = onchange;
    function onchange(evt) {
      var v = "visible", h = "hidden",
        evtMap = {
          focus: v, focusin: v, pageshow: v, blur: h, focusout: h, pagehide: h
        };
      evt = evt || window.event;
      if (evt.type in evtMap)
        document.body.className = evtMap[evt.type];
      else
        document.body.className = this[hidden] ? "hidden" : "visible";
    }
 
    // set the initial state (but only if browser supports the Page Visibility API)
    if (document[hidden] !== undefined)
      onchange({type: document[hidden] ? "blur" : "focus"});
  })();
</script>
</body>
</html>
  1. 预加载

参考文章:

标签

  • HTML5新增的标签:
    • 图形绘制:canvas
    • 新多媒体元素:audio、video、source(定义多媒体资源,audio或video)、embed(定义嵌入的内容,如插件)、track(为如video和audio元素之类的媒介规定外部文本轨道)
    • 新表单元素:datalist(定义选项列表,请与input元素配合使用、来定义input可能的值)、keygen(规定用于表单的密钥对生成器字段)、output(定义不同类型的输出,如脚本的输出)
    • 新的语义和结构元素:article、section、aside、nav、footer、header、bdi、command、details、dialog、summary、figure、figcaption、mark、meter、progress、ruby、rt、rp、time、wbr
  • HTML5移除的标签:
    • 纯表现的元素:acronym(代表首字母缩写)、applet、basefont(默认字体)、big(大字体)、center(水平居中)、dir、font(字体标签)、strike(中横线)、tt(文本等宽)、u(下划线)
    • 框架集:frame、frameset、noframes

meta

HTML的<meta>标签,可提供有关页面的元信息(meta-information),比如针对搜索引擎和更新频度的描述和关键词;meta常用于定义页面的说明,关键字,最后修改日期,和其它的元数据(metadata)。这些元数据将服务于浏览器(如何布局或重载页面),搜索引擎和其它网络服务。 元信息(或元数据)总是以名称/值对的形式被成对传递。 <meta> 标签位于文档的头部(<head></head>内),不包含任何内容。

�属性 必填或可选 描述
content 必填 some_text 定义与 http-equiv 或 name 属性相关的元信息
http-equiv 可选 content-type、expires、refresh、set-cookie 把 content 属性关联到 HTTP 头部
name 可选 author、description、keywords、generator、revised、others name属性主要用于描述网页,比如网页的关键词,叙述等。与之对应的属性值为content,content中的内容是对name填入类型的具体描述,便于搜索引擎抓取。
scheme 可选 some_text 定义用于翻译 content 属性值的格式
  • name属性提供了名称/值对中的名称。如果没有提供name属性,name名称/值对中的名称会采用http-equiv属性的值。 "keywords" (关键字) 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名称。它为文档定义了一组关键字,用于告诉搜索引擎,你网页的关键字。某些搜索引擎在遇到这些关键字时,会用这些关键字对文档进行分类。 类似这样的 meta 标签可能对于进入搜索引擎的索引有帮助: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github,题目收集,前端">
    "description"(网站内容的描述) 用于告诉搜索引擎,你网站的主要内容。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前端常见面试题目�收集整理">
    "viewport"(移动端的窗口) 这个属性常用于设计移动端网页。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 http-equiv属性为名称/值对提供了名称。并指示服务器在发送实际的文档之前先在要传送给浏览器的MIME文档头部包含名称/值对。 当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文档时,会先发送一些名称/值对,其中必然有一条:content-type:text/html(这将告诉浏览器准备接受一个HTML文档)。 使用带有http-equiv属性的<meta>标签时,服务器将把名称/值对添加到发送给浏览器的内容头部。例如,添加:
     <meta http-equiv="charset" content="iso-8859-1">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31 Dec 2008">
    这样发送到浏览器的头部就应该包含: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 iso-8859-1
     expires: 31 Dec 2008
    
    当然,只有当浏览器可以接受这些附加的头部字段,并能以适当的方式使用它们时,这些字段才有意义。 在HTML5中,有一个新的 charset 属性,它使字符集的定义更加容易:
     <!-- html 4.01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ISO-8859-1">
     <!-- html5 -->
     <meta charset="ISO-8859-1">
  • content属性提供了名称/值对中的值。改值可以是任何有效的字符串。 content属性始终要和name属性或http-equiv属性一起使用。
  • scheme属性用于指定翻译属性值的方案。该方案应该在由<head>标签的profile属性指定的概况文件中进行了定义。在HTML5中,不再支持scheme属性。

常用的名称/值对:

<!-- 设置缩放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user-scalable=no, minimal-ui" />
<!-- 可隐藏地址栏,仅针对IOS的Safari(注:IOS7.0版本以后,safari上已看不到效果) -->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capable" content="yes" />
<!-- 仅针对IOS的Safari顶端状态条的样式(可选default/black/black-translucent ) -->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status-bar-style" content="black" />
<!-- IOS中禁用将数字识别为电话号码/忽略Android平台中对邮箱地址的识别 -->
<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 email=no" />

<!-- 其他meta标签 -->
<!-- 启用360浏览器的极速模式(webkit) -->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 避免IE使用兼容模式 -->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 针对手持设备优化,主要是针对一些老的不识别viewport的浏览器,比如黑莓 -->
<meta name="HandheldFriendly" content="true">
<!-- 微软的老式浏览器 -->
<meta name="MobileOptimized" content="320">
<!-- uc强制竖屏 -->
<meta name="screen-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 QQ强制竖屏 -->
<meta name="x5-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 UC强制全屏 -->
<meta name="full-screen" content="yes">
<!-- QQ强制全屏 -->
<meta name="x5-fullscreen" content="true">
<!-- UC应用模式 -->
<meta name="browsermode" content="application">
<!-- QQ应用模式 -->
<meta name="x5-page-mode" content="app">
<!-- windows phone 点击无高光 -->
<meta name="msapplication-tap-highlight" content="no">

更多: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4279791

viewpoint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 />
<!-- 
width    	设置viewport宽度,为一个正整数,或字符串‘device-width’
device-width  	设备宽度
height   	设置viewport高度,一般设置了宽度,会自动解析出高度,可以不用设置
initial-scale   默认缩放比例(初始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min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小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max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大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user-scalable   是否允许手动缩放 
-->

如何处理移动端1px被处理成2px的问题

1. 局部处理:meta标签中的viewport属性,initial-scale设置为1。rem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外加利用transform的scale(0.5)缩小一倍即可;
2. 全局处理:meta标签的viewport属性,initial-scale设置为0.5,rem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即可。

更多参考:

audio元素和video元素在iOS和Android中无法自动播放

参考:

HTML和XHTML区别

�参考:

移动端布局方式,rem布局原理(width=device-width)

参考:

未完待续……